第8章 后厨地位的提升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8章 后厨地位的提升

 

改良二:从“油面团”到“金玉满堂炸糕”

“琥珀云糕”的成功,让赵桂香在后厨的地位悄然提升。

她不再是那个只能干粗活的小丫头,开始接触更核心的点心制作。

她的目光盯上了另一种饱受差评的点心——炸面团。

这种点心做法简单粗暴:和一团死面(不发酵),揪成小剂子,扔进油锅里炸至金黄膨胀。

成品外皮油腻,内里实心死硬,寡淡无味,吃一个就腻得慌。

赵桂香的目标很明确:外酥脆、内软糯、有馅料!

她想起了前世风靡的炸糕、糖糕和油墩子。

首先是面。

死面肯定不行。

她再次祭出发酵法宝,用老面发了一块稍软的面团。

然后是馅料。

茶馆里有现成的红豆和红枣。

她将红豆煮得软烂,加入省下的红糖,慢慢熬煮,用勺子一点点压碎成细腻的豆沙馅(虽然比不上现代机器打的,但口感己远超之前的无馅面团)。

红枣则去核蒸熟,同样捣成枣泥。

最难的是造型和油炸火候。宋朝没有方便的模具。

她灵机一动,想起洗干净的萝卜缨子梗(硬挺部分),将其弯成小圈,沾上面粉防粘,将发好的面团裹上豆沙或枣泥馅料后,小心地放入圈中定型,再轻轻滑入油锅。炸出来的成品,不再是胡乱膨胀的圆球,而是小巧玲珑、形似小鼓的“炸糕”,外皮在高温下迅速定型,形成金黄油亮的酥脆外壳,内里则是蓬松柔软的发面,包裹着香甜的豆沙或枣泥。

另一种,她模仿油墩子。

将萝卜擦成细丝,加一点点盐杀水,挤干,拌入切碎的雪菜(一种咸菜),调成馅。没有专用工具,她就用手沾水,将面团在掌心压扁成小圆饼,包入萝卜丝雪菜馅,收口捏紧,轻轻压扁,再入油锅。

萝卜的清甜和雪菜的咸鲜在高温油炸下完美融合,外皮酥脆,内馅软糯咸香,解腻又可口。

当第一锅“金玉满堂炸糕”(豆沙馅金黄如金,枣泥馅暗红似玉)和“雪菜萝卜油墩子”出锅时,那浓郁的油香混合着馅料的甜香或咸鲜,瞬间弥漫了整个后厨,甚至飘到了前堂!李师傅都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这两种改良点心一推出,立刻风靡!

小巧精致的造型、层次丰富的口感、或甜或咸的滋味,彻底颠覆了茶客对“清心居”点心的糟糕印象。

价格比“琥珀云糕”稍贵一点,但依然在普通茶客的承受范围内,而且份量实在,一个就能顶饱。茶馆的流水肉眼可见地增长起来。

改良三:从“寡淡茶汤”到“玲珑甜汤”

点心改良大获成功,赵桂香的胆子更大了。

她的目光投向了茶馆最基础的饮品——那碗寡淡、浑浊、还带着霉味的粗茶。

首接改良茶叶?

成本太高,孙三娘绝不会同意。

那么,能不能在茶汤基础上做加法?

她想到了前世风靡的奶茶、甜汤。

宋朝没有牛奶,也没有珍珠。

但她有豆子!

茶馆里有绿豆、红豆。她将红豆精心熬煮成蜜红豆(用省下的红糖)。

绿豆则泡发后蒸熟,捣成泥。

关键的“Q弹”口感,她想到了蕨根粉(宋朝己有,多用于制作凉粉或勾芡)。

她尝试将蕨根粉用滚水烫熟,揉搓成小团子,再切成小粒——简易版的“芋圆”诞生了!

虽然没有木薯粉做的那么Q弹,但也别有一番软糯筋道的口感。

她熬了一小锅相对清澈些的茶汤(过滤掉碎末),加入自制的蜜红豆、绿豆泥和蕨根小丸子,最后再调入一点点珍贵的蜂蜜(她磨破嘴皮才从孙三娘那里申请到一小罐试用)。

一碗简易版的“玲珑甜汤”就做好了!

琥珀色的茶汤底,沉浮着红艳的蜜豆、嫩绿的豆泥和半透明的“小珍珠”,视觉上就赏心悦目。

入口,茶香清冽微苦,蜜豆甜糯,豆泥绵软,“珍珠”Q弹,蜂蜜的甜味恰到好处地调和了所有味道,层次丰富,回味悠长。

这碗甜汤,彻底引爆了“清心居”,尤其是在女客和孩童中引起了轰动!

它不再是解渴的粗茶,而是变成了一种新奇、美味、甚至带点小资情调的享受。

价格自然也比普通茶水贵上不少,但依然供不应求。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