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在汗水、争吵、忧虑与偶尔的小惊喜中流过。
莺歌圃的土地,如同一个严苛又慈爱的母亲,用它的方式考验并塑造着这群“城里来的”创业者。
堆肥坑在经历了最初的嫌弃后,随着腐熟完成,异味大减。
当柳莺儿指挥庄客们将黑褐色、散发着泥土清香的腐殖质撒入田中时,连最抵触的王老汉也忍不住抓起一把,捻了捻,惊讶道:“咦?这土……摸着是油润!”
初显的肥效让后续播种的菜苗明显比邻地粗壮翠绿,质疑的声音渐渐小了。
春妮成了柳莺儿农事革新的坚定执行者和记录者。
她不仅将“草木灰+苦楝泽漆驱虫法”完善记录,还从农书中找到了“油诱杀虫”(用香油诱捕地老虎)、“轮作防病”等法子,结合柳莺儿前世记忆,整理成简易的《莺歌圃农事要则》,念给不识字的庄客们听。
她甚至尝试用柳莺儿教的“温汤浸种”法处理瓜种,提高发芽率。
阿贵晒得更黑,手掌磨出了厚厚的老茧。他从一个只懂市井规矩、遇事就想用拳头解决的莽撞青年,开始学着用更圆融的方式处理庄户间的纠纷,管理庄客也更注重恩威并施。
他亲自驯养的两条威猛护院犬“黑虎”和“追风”,成了庄子安全的保障。看着自己亲手参与加固的围墙、铺设的石板路、以及日渐葱茏的田地,他眼中充满了主人翁的自豪。
柳莺儿并未常驻庄子。
她必须兼顾汴京城内食肆的经营、新菜研发和核心客户关系。
通常是清晨乘骡车来圃,巡视田地、解决难题、指导春妮,处理完紧要事务,下午又匆匆赶回城内。
这种两头奔波的辛劳,让她肉眼可见地消瘦了些,但眼神却愈发深邃明亮。
土地给予她的踏实感和对未来的掌控感,是城内喧嚣无法替代的。
盛夏来临,莺歌圃终于迎来了第一波像样的收获。
菜园里,顶花带刺的黄瓜、滚圆的冬瓜、紫亮的茄子挂满枝架;
翠绿的白菜、萝卜缨子郁郁葱葱;
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辛辣鲜香。
这些带着清晨露珠的“莺歌圃特供”,每日由阿贵亲自押运,经由特制冰鉴保鲜,准时送达城内的“莺歌食肆”,成为菜单上醒目的招牌,引得食客纷纷点单。
果园里,西瓜藤蔓铺展,结出了几个尚显青涩但圆润的小瓜,像翡翠珠子镶嵌在绿叶间;甜瓜也悄悄膨大,散发着淡淡的甜香;桃李杏树枝叶繁茂,预示着未来的希望。
最令人惊喜的是药圃和香草园。
薄荷、紫苏疯长,采摘下来阴干,为食肆的夏日冷饮和凉拌菜增添了独特风味;试种的几株枸杞也开了淡紫色的小花。
这一日傍晚,结束了一天的劳作。柳莺儿、阿贵、春妮和庄客们围坐在前院的石板地上乘凉。
春妮端出用新收黄瓜、萝卜拌的凉菜,撒上自产的紫苏碎;柳莺儿用冰鉴里存着的西瓜(虽未完全成熟,但切开后瓤色粉红,己显甜意)切成小块分给大家。
晚风习习,吹散了白日的燥热。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
黑虎和追风安静地趴在柳莺儿脚边。阿贵咬了一口脆甜的黄瓜,满足地叹了口气:“东家,春妮妹子,你们尝尝这瓜!比城里菜市买的,是不是更脆更清甜?”
春妮小口吃着西瓜,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指着远处隐约可见的瓜田:“莺儿姐,您看,最大的那个西瓜,再过十天半月,怕就能熟透了!”
柳莺儿望着眼前这充满生机的田园画卷,听着庄客们带着乡音的谈笑声,感受着口中食物那份源自土地的纯粹滋味,心中百感交集。
从一纸契书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绿野,其间经历了多少汗水和波折?
购置庄子时的豪情万丈,开荒时的艰辛狼狈,堆肥引来的非议,虫害带来的恐慌,争水引发的冲突……一幕幕在眼前闪过。
颈间的玉佩在暮色中泛着温润的光。
土地,是她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她对抗未知风险的堡垒。
莺歌圃的根基己然扎下,虽然稚嫩,却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
她知道,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还会有无数的挑战(天气、病虫害、市场、乃至暗处的敌人),但看着身边这群共同奋斗的伙伴,看着这片由汗水浇灌、逐渐变得丰饶的土地,柳莺儿的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踏实与力量。
汴京城的繁华喧嚣是战场,这片静谧的田园,则是她补给休整、孕育力量的根据地。
这场始于灶台、根植于土地的征途,正向着更广阔的未来,坚定地延伸。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6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