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级森严、人情冷暖的底层市井,单打独斗是艰难的。
柳莺儿深知“一个好汉三个帮”的道理。她留意着身边的人,寻找着可以携手同行的伙伴。
茶馆的小厮阿贵,十五六岁的年纪,瘦得像根竹竿,却有着用不完的力气和一双机灵的眼睛。
他是孤儿,被茶馆收留干些跑腿洒扫的粗活,经常被呼来喝去。
柳莺儿注意到他每次送点心时,总会偷偷咽口水,眼神里充满了渴望。
一次,柳莺儿尝试炸一种新的酥脆麻叶,油温没控制好,滚烫的热油差点溅到正进来取水的阿贵身上。
阿贵下意识地护住了头,却还是被烫红了手背。
柳莺儿连忙拉过他的手,用凉水冲洗,又去讨了点獾油给他仔细抹上。
看着阿贵龇牙咧嘴却强忍着不吭声的样子,柳莺儿心中不忍。
“饿了吧?”
她将刚炸好、金黄酥脆、撒着芝麻和椒盐的麻叶塞了一大把到阿贵手里,“尝尝,小心烫。”
阿贵愣住了,看着手里香喷喷的点心,又看看柳莺儿温和的眼神,眼圈突然有点红。
他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含糊不清地说:“莺儿姐,真好吃!比……比东市王麻子卖的强百倍!”
从此,阿贵成了柳莺儿最忠实的“眼线”和帮手。
他会兴奋地告诉柳莺儿,哪个客人又夸她的点心了,哪个摊贩在偷偷打听她的做法,甚至帮她留意集市上便宜又新鲜的食材。
柳莺儿也不吝啬,试做的新品总会分他一些,偶尔还教他一些简单的厨房小技巧。
阿贵看她的眼神,充满了崇拜和亲近。
隔壁针线铺的女儿春妮,比柳莺儿稍大一点,性格温顺腼腆。
她常来茶馆给母亲送饭,有时会怯生生地在后厨门口张望柳莺儿忙碌的身影,眼里满是好奇和羡慕。柳莺儿主动和她搭话,得知她其实很羡慕柳莺儿能“做出那么好吃的东西”。
一次,柳莺儿做多了凉拌藕片,特意包了一小份让阿贵送给春妮。
第二天,春妮红着脸送来一方自己绣的手帕作为回礼,针脚细密,绣着一丛清雅的兰花。
一来二去,两人熟络起来。柳莺儿发现春妮手脚其实很麻利,心思也细。
她试探着问:“春妮姐,我有时忙不过来,想找人帮忙择菜、洗刷碗碟,按件计工钱,你可愿意?”
春妮眼睛一亮,用力点头:“愿意的!莺儿妹子,我……我能干好!”
她需要贴补家用,柳莺儿需要可靠的人手,两人一拍即合。
春妮的加入,让柳莺儿在繁重的日常工作和试验新品的夹缝中,稍稍喘了口气。
阿贵的机灵勤快,春妮的踏实细致,如同两点微弱的烛火,在柳莺儿独自跋涉的创业暗夜里,带来了真实的温暖和助力。
她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很险,但至少此刻,她不再是孤身一人。
梧桐树影在青石板路上拉得老长,暮色西合,清心居的喧嚣渐渐平息。
柳莺儿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疲惫地倚在后厨的门框上。
空气中还残留着食物的余香,灶膛里的炭火发出微弱的红光。
她摊开手掌,借着天光,仔细数了数藏在袖袋里的几枚新得的铜钱——那是孙三娘今日刚分给她的一成点心利钱。
钱不多,甚至买不起半匹像样的绢布,但握在手心,却有着沉甸甸的、令人心安的重量。
这是她穿越以来,真正意义上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赚到的“第一桶金”的一部分。
她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和之前攒下的放在一起,藏进床铺下那个隐秘的角落。
每一枚铜钱冰冷的触感,都仿佛在提醒她离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又近了一小步。
窗外,汴京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勾勒出这座不夜城的繁华轮廓。
柳莺儿的目光穿透暮色,仿佛看到了不久后的某一天,在某个热闹的街角,支起一个属于“柳莺儿”的小小食摊。
摊子上热气腾腾,灌汤包的鲜香、葱油拌面的诱惑、或是某种前所未见的甜点香气,吸引着南来北往的食客排起长队……她的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弯起一个充满希望和干劲的弧度。
路,就在脚下。她紧了紧束腰的布带,转身回到尚有余温的灶台前。明天,又是新的开始。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