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无声的“金字招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2章 无声的“金字招牌”

 

柳莺儿深知,酒香也怕巷子深。

在清心居这个小小的平台上,用心制作的食物本身就是最好的广告。

她对待每一份出自自己手的食物都近乎虔诚。

食材要新鲜,处理要干净,分量要足,味道要稳定。

即便是最简单的米发糕,她也坚持用新磨的米浆,发酵时间掐得精准。

灌汤包的褶子,力求均匀细密,十八个褶是她的最低标准。

凉拌小菜的调味汁,现拌现淋,绝不提前浸泡失了脆爽。

这份用心,食客是能感受到的。

“孙三娘,你家这米糕,怎地几日不吃就想得慌?松软香甜,比我府上厨娘做的还好!”

一位常来的布商赞不绝口。

“这馄饨汤头鲜得紧!肉馅也嫩滑,比东街那家有名气的强!”

另一位老茶客吸溜着汤汁,一脸满足。

“莺儿姐,昨日那夹肉的炊饼还有吗?我家小公子尝了,今日吵着非要再吃一个!”

一个体面的丫鬟特意寻到后厨门口询问。

那碗蒸糕更是引起了小小的轰动。

当柳莺儿小心翼翼地将其作为“新式茶点”限量推出时,其独特的香甜绵软口感瞬间征服了尝鲜的客人。

一位衣着素雅、气质沉静的中年文士品尝后,眼中闪过一丝讶异,竟破例开口向孙三娘询问:“此糕甚是新奇,不知出自哪位师傅之手?可有名目?”

孙三娘含糊其辞,只推说是“乡下丫头瞎琢磨的”,但那文士眼中探究的兴趣却未减。

小范围的口碑如同投入湖中的石子,涟漪悄然扩散。

清心居下午的茶客明显增多了,不少人是冲着“听说这里有别处吃不到的新奇点心”而来。

甚至有些邻近铺子的伙计,也会在午后稍闲时,溜过来买上一两块点心解馋。

柳莺儿这个名字,连同她手下诞生的那些新奇美味,开始在清心居的常客圈子里,口耳相传。这无形的“金字招牌”,正是她未来事业最宝贵的基石。

信任建立:从“丫头”到“摇钱树”

柳莺儿非常清楚,在实现独立创业之前,清心居和孙三娘是她必须借力的跳板。

她需要在这里站稳脚跟,积累原始资本,并争取到更大的自由度和信任。

她一如既往地勤勉。天不亮就第一个到厨房生火,晚上收拾干净灶台才最后一个离开。

脏活累活抢着干,从不抱怨。

更关键的是,她改良点心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点心销量节节攀升,连带茶水的消费也增加了。

三岁娘账本上,下午时段的收入肉眼可见地丰厚起来。

柳莺儿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更加低调谦逊。

每次推出新品,她总是先恭敬地请孙三娘“指点”;

账目清晰,用料成本如实汇报,绝不中饱私囊。

她深知孙三娘精于算计又疑心重的性格,因此刻意在细节上做到无可挑剔。

一次,孙三娘因进了一批稍次的米面而忧心点心品质,柳莺儿主动提出:“三娘,这批米浆发酵时间需稍长些,我来盯着,定不会误了早上的供应。

”她彻夜守着发酵缸,调整温度和时间,最终保证了点心的水准。

这让孙三娘看她的眼神,少了几分审视,多了几分复杂——像是看一件既好用又有点捉摸不透的工具。

机会终于来了。一个富商要在茶馆包场谈生意,点名要些“体面又新奇”的茶点待客。

孙三娘正发愁,柳莺儿主动请缨,精心设计了一套茶点:小巧精致的灌汤包(确保汤汁温度)、各色爽口凉拌小菜拼盘、改良的酥皮小饼,还有作为压轴的“碗蒸糕”。

那场宴请极为成功,富商及其客人赞不绝口,事后还额外给了赏钱。

孙三娘捏着沉甸甸的赏钱,看着柳莺儿平静整理灶台的身影,终于松了口:“莺儿啊,你这手艺……确实给茶馆挣了脸面。

这样吧,以后你琢磨的那些新点心,若是卖得好,除去本钱,利钱……你拿一成。

”她的语气带着施舍,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肉痛。

一成!柳莺儿心中狂喜,面上却只显露出恰到好处的感激:“谢大娘信任!

莺儿定当更加尽心!”

这微薄的一成利润,是她穿越以来,真正意义上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赚到的“第一桶金”的起点。

她小心翼翼地将那些铜钱攒起来,藏在床铺下最隐秘的角落,每一枚都沉甸甸的,承载着她未来的希望。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1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