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舌尖上的“穿越”实验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章 舌尖上的“穿越”实验

 

柳莺儿深知,在这个没有专利保护、模仿极易的时代,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在于独门的手艺和不断推陈出新的能力。

她前世积累的那些现代早餐、小吃乃至部分点心的知识,是她最大的“金手指”,但如何让这些知识在宋代简陋的条件下生根发芽,则是巨大的挑战。

后厨成了她的秘密实验室。

利用每日灶火未熄的余温、别人休息的间隙,她开始了近乎痴狂的尝试。

灌汤包是她的第一个“硬骨头”。

难点在于如何在没有冰箱的情况下制作并保持那鲜美滚烫的“汤冻”。

她反复试验,最终发现用猪皮熬煮出浓稠的胶质,冷却后切碎拌入肉馅,再混入提前精心熬制、冷藏(利用深井水温)凝成冻的高汤。

蒸制时火候的控制更是关键,稍有不慎,汤汁便可能冲破薄皮,功亏一篑。

不知经历了多少次烫手、多少次皮破汤流的失败,当第一个皮薄如纸、提起来像灯笼、轻轻咬破便溢出滚烫鲜香汤汁的灌汤包在她手中诞生时,连她自己都激动得手指微微颤抖。

馄饨的改良则重在馅料和汤底。她摒弃了茶馆原先肉少菜多、口感粗糙的馅料,选用更精瘦的肉糜,加入少量剁得极细的荸荠增加脆感,用姜汁、黄酒和自制的“秘制酱油”(用豆酱、香料反复熬煮浓缩)调味,突出鲜香。汤底也不再是清汤寡水,而是用猪骨、鸡架细细熬煮,撇净浮沫,最后撒上几粒葱花、一小撮虾皮和几滴香油,清亮而滋味十足。

“炊饼夹肉/菜”是她对现代三明治的宋式解读。

松软有嚼劲的炊饼(类似馒头)剖开,夹入事先卤制得软烂入味、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片,或是用麻油、香醋、蒜泥拌过的脆嫩时蔬(黄瓜丝、焯水的豆芽、腌萝卜丝等)。

一口下去,碳水、蛋白质、蔬菜的满足感与丰富口味层次完美融合,既方便携带又美味顶饱。

这立刻成了茶馆小厮阿贵的最爱,也是柳莺儿观察市场反应的“试金石”。

凉拌小菜更是她的拿手好戏。

普通的豆腐干、豆芽、菠菜、藕片,在她巧妙的调味下焕发新生。除了常见的盐、醋、香油,她大胆尝试加入炒香的芝麻、碾碎的花生、茱萸酱(辣椒尚未传入,茱萸是重要辛香料)带来的微辣、甚至用梅子汁调出的酸甜,组合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开胃小碟。

成本低廉,却极受欢迎,尤其受女眷喜爱。

最冒险的尝试是简易蛋糕(蒸制)。

没有打蛋器,她用几根筷子疯狂搅打鸡蛋液首到手臂酸麻,只为引入足够的空气;面粉的比例、发酵的程度(用酒酿或面肥引子)都需要反复摸索。

蒸锅的火候更是难以精确控制。第一次开锅,迎接她的是一块湿漉漉、塌陷的“蛋饼”。

她没有气馁,调整配方,在面糊中加入少量碾碎的炒米增加支撑力,又尝试用不同大小的茶碗做模具。

终于,当一锅散发着蛋奶甜香、组织相对均匀、口感松软的“碗蒸糕”成功出炉时,整个后厨都弥漫着一种新奇而的甜香。

虽然离现代蛋糕尚有差距,但在宋代,这己是惊为天人的甜点。吴大娘尝了一口,眼睛瞬间瞪圆了,半晌没说话。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藏着无数次无人知晓的失败和焦灼。

手指被烫出水泡,胳膊因长时间搅打而酸痛,珍贵的食材因试验浪费而引来吴大娘的白眼……但这些都无法浇灭柳莺儿眼中那簇名为“创造”和“可能”的火焰。

她的“手艺库”在失败与成功的交织中,日渐充盈。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