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清晨,顾若安顶着黑眼圈走进食堂时,室友徐薇正对着手机屏幕皱眉。
"新生辩论赛分组出来了,"徐薇把手机推到她面前,"你对阵计算机系,辩题是'网络时代更需要理性还是感性'。"
顾若安的勺子"当啷"一声掉进粥碗里。照片上,计算机系的一辩赫然是陆瑾泽。
"听说这位陆学长是校辩论队王牌,"徐薇压低声音,"去年全省高校辩论赛最佳辩手。"
顾若安盯着照片上陆瑾泽沉静的侧脸,昨夜口琴声里的温柔仿佛只是幻觉。她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辩论场上的对手,往往是最了解你的人。"
比赛当天,文学院的小礼堂座无虚席。顾若安站在反方"感性更重要"的席位上,看着陆瑾泽从容不迫地整理资料。他今天穿了件深蓝色衬衫,袖口整齐地卷到手肘处,露出线条分明的小臂。
"请反方一辩开篇立论。"主席宣布。
顾若安站起身时,手指微微发抖。但当她开口,声音却异常清晰:"网络时代,算法正在用理性编织信息茧房,而打破这堵墙的,永远是感性的共鸣..."
她列举了疫情期间网友自发组织的救助网络,讲到动情处,观众席传来阵阵掌声。坐下时,她看到陆瑾泽若有所思的目光。
轮到正方时,陆瑾泽的立论简洁有力:"对方辩友所说的'共鸣',恰恰建立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没有理性的框架,感性只是无序的噪音..."
他的声音不高,却每个字都掷地有声。顾若安注意到他引用数据时从不看稿,所有统计数字都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自由辩论环节,两人有来有往,火药味渐浓。
"对方辩友反复强调数据分析,"顾若安反击道,"但决定人类命运的从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数字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故事!"
陆瑾泽立刻回应:"正是理性的数据分析,才能让那些故事被更多人看见。感性决定我们关心什么,而理性决定我们如何真正解决问题。"
最后评委宣布结果时,文学院以微弱优势获胜。顾若安还没来得及高兴,就看到陆瑾泽穿过人群向她走来。
"精彩的辩论。"他伸出手,"你的结辩让我想起了《娱乐至死》里的观点。"
顾若安惊讶于他居然能精准指出她灵感的来源。握手时,他掌心的温度让她心跳漏了半拍。
"考虑加入校报吗?"陆瑾泽突然问,"我们正在招新,缺一个像你这样善于表达的记者。"
徐薇在一旁悄悄拽她的衣角,但顾若安己经脱口而出:"好啊。"
三天后,顾若安在校报编辑部拿到了她的第一个任务——采访物理系的张教授,一位在量子力学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
"我和你一组。"陆瑾泽递给她一份资料,"张教授脾气有点怪,做好心理准备。"
采访当天,顾若安特意准备了录音笔和厚厚的笔记本。张教授的办公室堆满了书籍和论文,老人锐利的目光从老花镜上方打量着他们。
"校报?"张教授哼了一声,"上次来的学生连薛定谔方程都写不对。"
顾若安紧张地按下录音键,却发现指示灯根本没亮——电池耗尽了。她的脸瞬间变得煞白。
陆瑾泽不动声色地递给她一个安抚的眼神,然后自然地接过话题:"张教授,您在1987年那篇关于量子隧穿效应的论文中提出..."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顾若安目瞪口呆地看着陆瑾泽与张教授展开专业对话,而她的手记本上只潦草地记了几个关键词。
回编辑部的路上,顾若安沮丧地翻着几乎空白的笔记本:"完蛋了,我连问题都没记全。"
陆瑾泽从口袋里掏出一叠便签纸:"给。"
顾若安展开一看,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采访内容,甚至包括张教授随口提到的文献名称和时间点。
"你...什么时候写的?"
"刚才。"陆瑾泽轻描淡写,"瞬时记忆而己。"
后来顾若安才知道,陆瑾泽拥有罕见的照相记忆能力,能准确回忆几个月前看到的任意一页内容。这个发现让她既钦佩又莫名地感到距离——他像是活在另一个维度的人。
校报刊登后,他们的采访获得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庆功会上,顾若安被灌了几杯啤酒,脸颊泛着红晕。陆瑾泽默默递来一杯蜂蜜水:"别喝了,明天还有早课。"
"你怎么知道我明天有早课?"顾若安歪着头问。
陆瑾泽的睫毛在灯光下投下细密的阴影:"校报成员的值班表,我都记得。"
回宿舍的路上,徐薇突然压低声音:"你知道陆瑾泽是谁吗?"
顾若安摇摇头。
"陆氏集团的公子,"徐薇神秘兮兮地说,"他家在江南有好几个科技园。听说他父亲特别严厉,之前逼他和某银行家的女儿相亲..."
顾若安的脚步顿了一下。她想起辩论赛上陆瑾泽提到"理性选择"时晦暗不明的眼神,想起他偶尔流露出的与年龄不符的疲惫。
"所以啊,"徐薇总结道,"这种人玩玩可以,别太认真。"
顾若安没有回答。她抬头看向男生宿舍的方向,某个窗口隐约传来断断续续的口琴声,像是在演奏一首未完成的歌。
(http://www.shu0xs.com/book/HJC0AA-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