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殿前问计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0章 殿前问计

 

李适喝止道。

『诸位爱卿不必争吵,朕意己决,河北、淮西全部罢兵。陆贽,你就按你刚才的意思,起草诏书,然后发给诸藩。』

陆贽领旨而去。

过了一盏茶的功夫,陆贽写毕上呈给李适。李适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道。

『朕登御大统,君临万方,至今西载有余。本欲致俗化于和平,拯生灵于涂炭,然长于深宫之中,暗于经国之务,征师西方,转饷千里,赋车籍马,远近骚然,或一日屡交锋刃,或连年不解甲胄,祀奠乏主,室家靡依,生死流离,怨气凝结,力役不息,田莱多荒,天谴于上,人怨于下,而朕不自知。

『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有以忠劳,任膺将相,有以勋旧,继守藩维。朕抚双乖方,信诚靡著,致令疑惧,不自保安。兵兴累年,海内骚扰,实非朕心。

『今李希烈、田悦、王武俊、李纳、朱滔等,如能革新洗面,效顺朝廷,撤除王爵,罢兵止戈,一切并与洗涤,各复爵位,待之如初。如若执迷不悟,逞凶施恶,朕定率全国之师而讨之。』

李适看罢,连连称好,道。

『陆爱卿,就按照这个发,六百里加急,往魏博,成德,淄青,卢龙,淮西各发一诏。另外,密诏神策军先锋李晟,率领神策军,火速赶往长安。河东节度使马燧回军河东。』

陆贽道。

『遵旨!微臣这就去办。』

紫宸殿外,细雨收停。夜色幽邃深沉,一切都很安静。

值夜的太监,候在殿外两侧,随时等待传唤。手里提着绢灯,青荧的火舌在琉璃罩中颤动,映得朱漆栏杆忽明忽暗。

『时间不早了,今日议事就到此处吧。诸位爱卿都回去休息吧。』

李适看着时不时传出哈欠之声的众人,知道这些人都累了。随后让窦文场安排人,送众人回府。

紫宸殿内,烛火幽微。

蟠龙藻井在昏暗里蛰伏,仿佛随时会扭动鳞甲,从穹顶游下。

御案上堆积的奏折泛着冷光,朱批未干的墨迹像一道凝固的血痕。

铜鹤香炉吞吐着龙涎香的残烟,丝丝缕缕,缠绕着殿柱上金漆剥落的蟠螭纹。

殿外细雨虽收,风声不断。檐角铁马叮咚,忽而一阵疾响,又归于沉寂。

更漏的水滴声在空旷的大殿里格外清晰——己是亥时三刻了。

李适伏在御案前,正在翻阅着奏折。

窦文场悄悄来到李适身旁,轻声说道。

『太子殿下还候在殿外……』

李适没等窦文场说完,便打断道。

『不是让他回去了吗?怎么还没走?』

窦文场答道。

『太子殿下心中牵挂陛下,想当面向陛下请安。』

李适点了点头。

片刻过后,一阵脚步声传来,随后听到。

『儿臣李诵,特来向父皇请安。』

李适抬起头,闻声看去,烛光之下,只见一位俊俏少郎跪在地上,正是太子李诵。

李诵为唐德宗李适长子,在李适登基之后,就被册封为皇太子,也是以后的唐顺宗。不过这李诵也倒霉的很,在登基前,竟然得了中风,偏瘫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当了几个月皇帝就被宦官撸下来了。

李适心想道。

『这人岁数和我差不多,也是二十多岁,他却叫我父皇,真是占了大便宜了,平白无故多出个大儿子来。』

李适让李诵起身,问道。

『诵儿,朕不是己经让你回去了吗?为何不回啊?』

李诵依旧跪地道。

『儿臣特来请罪!』

『请罪?你何罪之有啊?』

『父皇逢难,作为儿子,不能驾驹持戟,跟随左右,保护父皇安危,儿臣罪该万死,请父皇降罪。』

『哈哈哈……原来是为此而来啊。这与你无关,你不必自责。快快起身。』

『儿臣不敢。

李适亲自上前搀扶起李诵,心中很是欣慰,想到以后自己走了,把江山基业交给这样的儿子,也不必担心,只是不知道中风之事能否躲过。

李适宽慰李诵道。

『你是朕的儿子,是当朝太子,朕又怎么会怪罪你。以后朕还有很多事要交付于你去做,你一定要虚心好学,勤勤恳恳,只有这样,朕才放心把大唐江山交给你啊。』

『儿臣谨记,一定不负父皇教诲。』

『嗯……很好,这才是我李适的好儿子。没什么事,你就先回吧。』

『父皇保重龙体,儿臣告辞。』

待李诵走了之后,李适伸了伸懒腰,看着还有很厚的奏折,长长的叹了口气,心想。

『当皇帝哪哪都好,就是有忙不完的事,批不完的奏折。如果把这两项取消了,悠哉游哉,那就再好不过了。可惜……』

正在李适走神之时,陆贽过来复旨,道。

『启禀陛下,诏书都己撰写完毕,微臣用玺盖印后,己经发往各地。』

李适先是惊了一下,像是做错事的孩子,随后又快速镇静下来,道。

『有劳爱卿了。卿来的正好,朕正想要和你聊一聊。』

说着让陆贽坐下,自己则坐在陆贽旁边,接着说道。

『藩镇之乱,自安史之乱以来,可以说是连绵不绝,此起彼伏。一会儿是西川,一会儿是河北,一会儿又是淮西。总之是,平定了这个,那个又叛乱了。到现在,河北战场己经打了好几年了,花费无数。卿有没有好的办法,可以把藩镇之乱永久性解决了?』

陆贽思索了一阵后,接着又叹了口气,回答道。

『藩镇之乱由来己久,想要永久性解决这个麻烦,恐怕并不容易。虽是这样说,但微臣还是想建议陛下。』

『爱卿但说无妨。』

『征战之事,最重要的就是用将,将领选择正确,自然可以安定一方。想当年,玄宗皇帝如能听从臣子之言,撤换安禄山,又怎会有后面的叛乱。如若玄宗皇帝听从哥舒翰之言,固守潼关,也不至于避难蜀地。』

我让你帮我出谋划策,合着你在说我不会用人啊。


    (http://www.shu0xs.com/book/HBACGH-1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