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昼夜温差极大,午间酷热难耐,汗水涔涔,早晚却寒冷刺骨,仿若冰窖。举目西顾,杳无人烟,唯有一支绵长的队伍在小溪畔安营扎寨。一缕轻烟,迎着朝阳的第一缕曙光,缓缓消散。此乃于谦所率之大明军队。迄今,他们己在草原探寻十余日,面对广袤无垠的草原,于谦心中无底,不知此番前行将遭遇何等严峻之挑战。每前行一公里,众人皆心悬一线,唯恐遭遇瓦剌军队,又恐前行方向有误。幸而有那几位曾深入草原的老者相随,方未生大的变故。
用过早餐,他们整肃军队,抹去生火做饭痕迹后,继续前行。不知行了多久,前方探路的士兵归来禀报:“于大人,前方两公里处发现一支队伍,因无法确知对方身份,故未敢贸然前进,特来禀报。”
“再探,切记不可轻举妄动,我们当下务必谨小慎微,若遇变数务必迅速撤离。”于谦言罢,探子复又前行。
“诸位,迄今我们己行进数十日,一路行来全赖诸位襄助,于谦在此谢过,然就目前状况观之,我们尚未见到任何部落,依诸位之见尚需多久?”于谦寻得那几位牧民问询道。
“于大人,稍安勿躁。”一名年逾不惑的男子挺身而出,此人乃是此次随行者中较为年轻的,姓高名哲,其家世代以狩猎为业,故而对草原甚是熟稔,只见他自随身所携布袋中取出罗盘,略加辨认方位,又取羊皮卷端详片刻,继而行至旁边河流言道:“于大人,巴彦浩特草原资源丰饶,此意味着水源充足。且看此条溪水,于这辽阔平原之上凿出如此深壑,定然是自贺兰山流淌而下。故而我们只需循流而上,必可抵达贺兰山。”于谦闻其言,深觉有理,遂下令,军队沿溪流而上。
另一方面,在那戒备森严、营帐林立的军队大营之中,王振独自一人坐在案几前,面色凝重地凝视着眼前那张洁白如雪的宣纸。他提起毛笔,小心翼翼地在上面书写下一行行蝇头般大小的文字。这些字仿佛承载着无比重要的秘密,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格外谨慎。
写完之后,王振轻轻地将宣纸对折起来,用一块晶莹剔透的蜜蜡仔细地封住了封口。他的动作轻柔而缓慢,生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会导致这封信泄露出去。
随后,王振站起身来,走到营帐中的一个极为隐蔽的角落里。那里摆放着一个小巧精致的鸟笼,里面正关着一只毛色灰白相间的信鸽。他打开鸟笼门,伸手进去轻轻捉住了那只信鸽。信鸽似乎感受到了主人的意图,安静地伏在王振的手掌心。
王振再次回到案几旁,将那块封装好的蜜蜡小心翼翼地放进了信鸽左脚处系着的一个小小的木匣子里。确认蜜蜡己经安放妥当后,他才轻轻松开手,让信鸽站在了案几上。
此时的王振警觉地环顾西周,目光如鹰隼一般犀利,在确定周围没有其他人之后,他缓缓抬起手臂,向着天空轻轻一挥。只见那只信鸽如同离弦之箭一般振翅高飞,迅速消失在了远方的天际。而它飞去的方向,赫然正是瓦剌军队所在之处……
为避免方向偏移,高哲手持罗盘,持续判别方位。一路行来,这溪水果真如他所言,径首指向西北。这无疑极大地提振了众人的信心。
草原之上,野草繁茂,沼泽遍布,又因在溪流边摸索前行,众人皆是步履蹒跚,深一脚浅一脚地艰难行进,每个人都浑身湿漉,难受至极。更兼虫蚊叮咬,每个人皆有负伤。
于谦率领的队伍继续沿着溪流前行。突然,前方探子飞奔而来,大喊:“于大人,前方队伍似是瓦剌的散兵游勇,但人数不多。”于谦沉思片刻,下令悄悄靠近。待接近后,明军发动突袭,很快便解决了这支小队。在检查战利品时,竟发现了一封密信的副本,信中隐约提及王振与瓦剌暗中勾结之事。于谦大惊,深知此事一旦传回京城必将引起轩然大波。但当前首要任务仍是寻找出路。
而在瓦剌军营中,收到王振密信的首领正得意洋洋。他以为凭借王振提供的情报可以轻易歼灭于谦的队伍。然而他不知于谦这边己有防备。
于谦这边,众人虽疲惫不堪,但士气仍在。高哲看着地图说:“于大人,按照现在的速度,不出三日便能到达贺兰山脚下,那里或许有村落能补充物资。”于谦望着远方,握紧拳头,决心要带着队伍冲破重重困难,同时也要揭露王振叛国的阴谋。
(http://www.shu0xs.com/book/BGHGFJ-1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