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第三会议室的空调发出沉闷的嗡鸣,俞婉清站在投影仪前,感受到二十几道目光如探照灯般打在自己身上。她没想到程伟国会突然召开专题会议,更没想到自己会被安排在第一个发言。
"开始吧。"程伟国坐在长桌尽头,指尖轻叩桌面。那节奏让俞婉清想起父亲校对古建测绘数据时的习惯。
她按下激光笔,投影幕布上立即显现出李家祠堂的三维扫描图。青色光线中,她注意到王伟林正凑在规划局长耳边低语,而那位宏达地产的陈总——作为这个项目的开发商也列席了此次常委会——他正悠悠地把玩着翡翠扳指,嘴角挂着若有若无的冷笑。
"根据最新勘探,祠堂主体结构保存完好,仅需对西北角地基进行加固。"俞婉清调出结构分析图,"采用树根桩托换技术,预算比整体拆除重建节省67%。"
"俞工的数据很漂亮嘛。"张副市长身边的王强突然打断,细眯的眼睛后面透着一丝琢磨不透的光,"但据我所知,这种技术在国内古建修复中成功率不到50%?"他推过一份文件,"这是省设计院出具的评估报告。"
俞婉清走过去拿过文件,立刻认出这是经过篡改的版本——原报告中关键的可行性分析被整页删除。她抬头时,正撞上张副市长意味深长的微笑。
"王局长提到的数据,是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的统计。"她打开平板调出原始文件,"越城地质属黏性土质,同济大学在类似案例中成功率是91.3%。"
会议室突然安静。程伟国接过两份文件对比,钢笔在"91.3%"下方划出粗重墨迹。
"程书记,"宏达的陈总突然开口,"我们愿意追加投资,按最高标准重建祠堂,保证外观一模一样。"他推过效果图,仿古建筑效果图上赫然标注着"文旅综合体"字样。
俞婉清看到程伟国眉头微蹙。她迅速调出手机照片:"但真正的价值在这里——"画面中是祠堂梁架上精美的"海墁天花","这种明代早期彩绘工艺,现代技术无法完全复刻。"
"几块破木板有什么价值?"陈总嗤笑,"我们请美院教授仿制,游客根本看不出区别。"
"就像陈总办公室那幅'仿制'的徐悲鸿?"程伟国突然开口,声音不疾不徐。陈显贵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会议室门突然被推开。一位白发老者拄着拐杖站在门口,市委办主任慌忙起身:"老书记,您怎么..."
"路过,听说在讨论古城的事,我就上来看看"老者目光扫过全场,在俞婉清脸上停留片刻,"伟国啊,当年我们保护老城墙,可是立过军令状的。"
程伟国立即起身让座。俞婉清认出这是前任市委书记周为民,越城古城申遗的发起人,三年前因中风退居二线。
"周书记来得正好。"程伟国递上方案,"这是俞工程师做的保护性开发规划。"
周为民带上老花镜,手指颤抖却坚定地指向投影:"这斗拱测绘,是俞振庭的闺女做的?"他突然笑起来,"当年你父亲拿着《营照法式》教我认'偷心造',现在轮到你守护越城了。"
张副市长突然咳嗽一声:"周书记,现在要考虑经济发展..."
"当年鬼子炸城墙,我们拿命护下来的东西,"周老拐杖重重杵地,"现在你们要自己拆?"
会议在诡异的气氛中继续。俞婉清发现程伟国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什么,而张副市长派系的人开始频繁出入接电话。当讨论到资金预算时,财政局长突然提出:"保护方案需要追加三千万,但宏达的方案能带来税收..."
"宏达地产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先配合处理。"一个低沉的声音从角落传来。俞婉清这才注意到列席会议的年轻男子——市纪委的赵立峰,"宏达在临市的古镇项目,涉及违规变更土地性质,我们刚接到举报。"
陈显贵猛地站起来:"这是诽谤!"
"坐下。"程伟国声音不大,却让整个会议室瞬间冻结。他转向俞婉清:"俞工,如果采用你的方案,最大难点是什么?"
"时间。"她深吸一口气,"传统工艺需要老匠人,越城最后一位会'一麻五灰'地仗技术的老师傅己经七十八岁。"
程伟国突然合上笔记本:"今天就到这里。王局,明天你派人先去拜访一下这位老师傅。"他转向周书记,"您看要不要成立个专家顾问组?"
散会时,俞婉清收拾图纸的手微微发抖。她看到陈显贵正在跟张副市长眼神交流着什么,而程伟国正亲自搀扶周书记离开。经过她身边时,老人突然低声说:"丫头,你父亲的书房还挂着梁思成那幅'不求原物长存'的题字吧?"
她愕然抬头,却见程伟国微不可察地点了点头。
走出市委大楼时,夕阳将古城墙染成血色。俞婉清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李明发来的消息:"李家祠堂刚刚起火。"
她猛地回头,看见程伟国站在办公室窗前,逆光中他的轮廓如剪影般锋利。远处消防车的警笛声刺破黄昏,而更近处,陈显贵的劳斯莱斯正缓缓驶离市委大院。
俞婉清攥紧手机,父亲的声音仿佛在耳畔回响:"木构建筑最怕火,但真金不怕火炼。"她突然明白,这场大火,烧掉的不仅是百年老宅,更是某些人精心布置的棋局。
而新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凌晨三点的李家祠堂弥漫着焦糊味,警戒线在夜风中猎猎作响。俞婉清蹲在残垣边,医用口罩挡不住刺鼻的烟熏味。她借着强光手电筒的光束,仔细检查一根烧得炭化的梁柱。
"你好,这里不能进!"安防人员小跑过来。
俞婉清亮出市文物局的临时工作证:"程书记特批的。"她没说这张凌晨两点送到她公寓的证件,附带了一张只有"尽快"二字的手写便条。
手电光停在梁柱接榫处——本该是燕尾榫的位置,现在只剩不规则的断裂面。她掏出手机连拍数张,突然注意到榫眼边缘有金属反光。镊子从炭灰中夹出半枚扭曲的螺丝钉,钉帽上"宏达建材"的钢印依稀可辨。
"古建用不锈钢螺丝?"她轻声自语,取证袋在手中簌簌作响。身后传来脚步声,她迅速将证据塞进口袋。
"发现什么了?"程伟国的声音。他穿着便装,眼下青黑在晨曦中格外明显。
俞婉清犹豫片刻,还是掏出取证袋。程伟国接过时,她注意到他右手虎口处有新鲜擦伤。
"三点钟方向,"他突然压低声音,"有人在拍照。"俞婉清假装整理器材,余光瞥见围墙缺口处一闪而过的镜头反光。
程伟国突然提高音量:"俞工,火灾原因要等正式报告!现在跟我去指挥部。"他拽着她胳膊快步离开,力道大得让她皱眉。
拐过两条街后,程伟国突然松开手:"抱歉。"他从公文包抽出平板电脑,"看看这个。"
屏幕上是一份电子合同扫描件,甲方赫然是宏达地产,乙方则是一个名为"文渊阁"的拍卖行。俞婉清放大附件中的文物清单,呼吸一滞——李家祠堂那对明代鎏金雀替的照片就在其中,标注"己交割"。
"这不可能..."她手指颤抖着划过图片,"火灾前三天我还拍过它们..."
"合同日期是昨天。"程伟国冷笑,"这群人连做戏都懒得做全套。"
晨光刺破云层,程伟国的侧脸线条在光影中愈发锋利。俞婉清突然意识到,这场火灾从开始就注定是"意外"。
"程书记!"李明匆匆跑来,"张副市长要求立即召开新闻发布会,说要以稳定为重..."
"告诉他,我同意。"程伟国的回答让两人都愣住了。他转向俞婉清,眼神意味深长:"小俞,你父亲教过你怎么修烧焦的木头吗?"
她怔了怔,突然领会:"炭化层是最好的防腐剂...但要先除掉表面灰烬。"
程伟国嘴角微扬:"十点整,新闻发布会。你代表专家组出席。"他带着俞婉清走到汽车旁边打开车门从里面取出一个牛皮纸袋递给她,"穿这个。"
纸袋里是套藏青色职业套装,搭配珍珠胸针——与她母亲留下的发卡如出一辙。更让她震惊的是文件夹里的聘书:越城古城保护专家组副组长,签发日期是三天前。
"这..."
"周书记推荐的。"程伟国转身钻进车里,"上车!先送你回去,记得重点讲'意外火灾'和'抢救性保护'。"
新闻发布会现场闪光灯刺得人睁不开眼。俞婉清坐在发布台最边缘,听着张副市长侃侃而谈"发展中的阵痛"。当记者问到是否会影响拆迁计划时,张副市长笑容可掬:"正好为新城建设创造条件..."
"恰恰相反。"俞婉清突然开口,全场目光瞬间聚焦。她展开火灾前的测绘图纸:"祠堂主体结构完好,炭化层反而增强了木材防腐性能。"她故意停顿,"当然,前提是采用我们专家组制定的传统工艺修复方案。"
台下哗然。张副市长脸色阴沉,程伟国却稳如泰山。
"请问专家贵姓?"后排记者举手。
"免贵姓俞,俞振庭是我父亲。"
会场突然安静了几秒。老记者们交换眼神——十五年前俞振庭为保护古城墙单枪匹马拦推土机的故事,在越城媒体圈几乎是个传说。
"程书记,"《越城日报》资深记者站起来,"听说宏达地产己经提交了重建方案?"
程伟国端起茶杯:"企业热心文化事业值得鼓励。"他放下茶杯的轻响让俞婉清想起父亲落棋时的声音,"但专业的事,还是交给专业的人。"
散会后,俞婉清在走廊被王伟林拦住。"俞副组长,"他咬着这个新头衔,"听说你凌晨去了现场?年轻人就是精力旺盛。"他意有所指地瞄向她沾着炭灰的鞋尖。
"王科长倒是消息灵通。"她微笑,"对了,祠堂东墙那些新砌的砖,用的好像是贵局去年采购的防火材料?"
王伟林瞳孔骤缩。这时程伟国从会议室出来,两人立刻噤声。擦肩而过时,俞婉清闻到程伟国身上若有若无的松木香——和父亲书房里的古籍防蛀香料一个味道。
傍晚,俞婉清在临时办公室整理资料,突然收到加密邮件。点开是段模糊的监控视频:火灾前两小时,几个黑影翻入祠堂,其中一人腕表反射的光发出几根尖细的线条。视频最后三秒,一个背影正在泼洒液体,腰间别着的对讲机贴着好似市消防局的红色标识。
她正要放大细看,门铃响了。猫眼里是李明,手里捧着档案盒:"程书记让我送来的。"
盒子里是泛黄的古城改造档案,最上面那份2001年的批复文件上,周书记的签名旁边赫然是现任省长的印章。文件边缘粘着张便签纸,程伟国凌厉的字迹写着:"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明早八点,文庙见。"
俞婉清翻开档案,一张老照片滑落——年轻的父亲站在古城墙前,身旁是拿着测绘仪的周书记,而角落里戴眼镜的年轻人,眉眼间竟有几分程伟国的影子。
窗外,暮色中的古城轮廓渐渐模糊。远处工地上,宏达地产的塔吊己经悄然竖起。
(http://www.shu0xs.com/book/AIFDJF-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