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戈壁滩热得能把鸡蛋烤熟。我蹲在麦田里记录数据,汗水把笔记本都浸透了。远处突然传来"突突"的拖拉机声,周景明顶着条湿毛巾从车上跳下来,活像个沙漠里的阿拉伯人。
"好消息!"他挥舞着一份电报,"林主任批准成立特殊作物研究所了!"
我抢过电报一看,地址居然就在中关村试验田旁边。更让人意外的是,周景明被任命为所长,我当副所长,连刘彩凤都混了个"后勤科长"的头衔。
"这丫头能当科长?"我指着正在田里偷吃西瓜的刘彩凤。
周景明推了推眼镜:"郑局长说...她姑父是部里的..."
话没说完,远处突然尘土飞扬。三辆吉普车疾驰而来,打头的车上跳下个熟悉的身影——是卖书老头!他今天居然穿了身笔挺的中山装,看起来人模狗样的。
"同志们!"老头红光满面,"我代表科委宣布,'紫麦一号'通过国家审定!"
人群爆发出一阵欢呼。老头又掏出一份文件:"还有,经方老特批,调拨二十台解放卡车给研究所使用!"
我正想问问"方老"是谁,突然听见空中传来轰鸣声。一架首升机缓缓降落在麦田旁的平地上,旋翼卷起的狂风吹得麦浪翻滚。
舱门打开,走下来的竟是那位曾经来视察过的灰衣老人!他今天换了件藏蓝色中山装,手里拄着根拐杖,但眼神依然锐利如鹰。
"小苏同志,"他握住我的手,"我这次来,是替老百姓谢谢你们。"
老人从秘书手中接过个木盒,里面是一套精美的实验仪器:"这是我访苏时带回来的,现在物归原主了。"
周景明接过盒子时手都在抖——这可是苏联最先进的显微操作仪!
参观结束后,老人特意把我叫到一旁:"听说你们遇到了能量问题?"
我心头一跳,不知该如何回答。
"当年在延安,"他望着远处的麦田,"我们也遇到过类似困难。"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撕下一页递给我,"这个人,或许能帮到你。"
纸条上写着一个地址:甘肃省,酒泉,东风农场,王技术员。
......
一周后,我们来到了这个位于戈壁深处的神秘农场。哨兵检查了五遍证件才放行,最后竟开来辆装甲车护送。
"这里到底是......"周景明小声问我。
"别问,"我掐了他一把,"肯定是国家机密。"
王技术员是个精瘦的中年人,脸晒得跟老树皮似的。他带我们穿过三道铁门,来到个巨大的地下温室。
"听说过'粮食方舟'计划吗?"他掀开一道帘子。
眼前的景象让我们惊呆了——数千个玻璃罐整齐排列,每个里面都保存着不同的作物种子。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的紫色麦穗,和周教授笔记上画的一模一样!
"这是......"
"五七年,周明远送来的。"王技术员轻声道,"我们用它培育出了第一代抗旱种源。"
他带我们来到温室最深处。那里有个奇怪的装置:青铜底座上嵌着块玉璧,形状竟和我的玉坠有七分相似!
"能量中转站,"王技术员解释道,"可以接收和放大特定频率的生物能量。"
当我把玉坠放在玉璧上时,整个地下室突然亮起柔和的紫光。控制台上的仪表疯狂跳动,最后停在一个惊人的数值上:能量储备300%!
"果然如此!"王技术员激动地记录数据,"周教授的猜想完全正确!"
离开时,他塞给我一个小型装置:"便携式中继器,可以维持三个月能量供应。"
......
回到北京己是盛夏。研究所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刘彩凤正指挥着工人们搬运设备,胸前的"科长"工作证闪闪发亮。
"念夏!"她老远就喊,"有个大惊喜!"
工地中央停着辆崭新的吉普车,车门上喷着"中国农科院特作所"的字样。更让人惊喜的是,车里走下来两个人——周景阳和那位戈壁滩的女连长!
"组织上把我调来当保卫处长了。"女连长笑着敬了个礼,"以后咱们就是同事了!"
周景明兄弟俩抱在一起,我和女连长相视而笑。远处,试验田里的第二代紫麦正在抽穗,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枝干。
晚上,我们围坐在临时工棚里吃西瓜。卖书老头——现在该叫李教授了——突然掏出一瓶茅台:"来,为新时代干杯!"
觥筹交错间,周景明悄悄握住我的手:"念夏,等研究所建成了......"
"打住!"我往他嘴里塞了块西瓜,"等全国人民都吃饱了再说!"
夜风吹过工地,带来远处麦田的清香。控制台上的中继器闪烁着稳定的蓝光,而在我胸前的玉坠里,那条盘踞在麦穗上的龙,似乎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二卷完)
(http://www.shu0xs.com/book/ADBC0J-3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