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成功的改良样品,程氏茶业的“共济”机器终于全速运转起来。在程砚的统筹下,一套简单却高效的制度迅速建立。
首先便是分级。程砚召集族老和老茶工,制定了清晰的标准:
特级:一芽一叶初展,形如雀舌,色泽翠绿显毫,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甘爽。
一级: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香气纯正,滋味醇厚。
二级:一芽二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条索尚紧,色泽尚绿,香气平和,滋味尚醇。
标准公示于众,由几位公推的老茶工负责验收评级,确保公正。
紧接着是烙印。程砚请族中最好的木匠,用坚硬的老梨木刻制了三枚印章:一枚是繁体的“程氏松萝”西字,字体古朴大气;另外两枚分别是“特”、“壹”、“贰”的等级标识。他定制了一批厚实洁白的棉纸作为内包装。
当第一批按照改良工艺精制、并严格分级后的干茶,被小心翼翼地用棉纸包好,再盖上相应的木戳烙印时,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感和归属感油然而生。那清晰的“程氏松萝”印记,如同一道无声的宣告,烙印在茶叶上,也烙印在每一个参与其中的程氏族人心里。这不再是散装贱卖的土产,而是有名字、有等级、有“身份”的商品!
与此同时,在祠堂偏厅,程砚亲自主持建立了一套简易却透明的公账。所有收入(定金)、支出(购粮、物料、工钱)、各房交茶青叶的数量等级凭据、以及最终分配方案,都用工整的小楷记录在特制的账册上,张贴在祠堂外的布告栏,供全族查阅监督。
看着布告栏上清晰明了的账目,看着自家交上去的青叶等级和预估的返还银钱,看着仓库里堆积的、用族里公费紧急采购来稳定民生的粮食,族人们的热情被彻底点燃了!一扫之前的颓唐绝望,家家户户都铆足了劲,采摘、挑选、上交青叶,茶坊里日夜灯火通明,充满了希望和干劲。
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在人群干劲十足的喧嚣背后,在某个僻静的巷尾,二伯程仲礼阴沉着脸,对着几个心腹族人低声抱怨道:“哼!这简首就是装神弄鬼嘛!一个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能懂得什么制茶之道?又能知晓多少经营之法?无非就是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还搞什么分级烙印,简首就是哗众取宠!我看他呀,就是想借机揽权,把大家的命根子都牢牢地攥在他自己的手心里!”
他的声音虽然刻意压低,但其中充满的怨毒却如同毒蛇的嘶鸣一般,让人不寒而栗。“等着瞧吧,”他恶狠狠地说道,“这小子迟早会栽跟头的!到时候,看他如何收场!”
就这样,这一小范围的流言,就像那阴暗角落里滋生的苔藓一样,开始在部分对程砚心存疑虑或者心怀嫉妒的族人中间,悄悄地蔓延开来。
(http://www.shu0xs.com/book/ACGAJ0-2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