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京东郊,柳林庄。
初春的风还带着料峭寒意,却己迫不及待地撩拨着汴河支流岸边的柳梢,抽出一抹朦胧的新绿。
柳莺儿、阿贵、春妮,以及新招募的五户庄客(佃农),站在一片略显荒芜却充满生机的土地上。
这里,便是他们倾尽积蓄、寄予厚望的“莺歌圃”——“莺歌食肆”未来的食材心脏。
交割手续在里正(村长)柳老丈和几位耆老的见证下完成。
柳莺儿郑重地将盖有官府红印的“田宅赤契”(地契)和记录田地西至、面积的“砧基簿”贴身收好。
依据宋制,这十亩水田、三亩旱地果园及房舍农具,正式归入“柳氏莺歌”名下,需按时缴纳“夏秋二税”及“支移”、“折变”等赋役。
沉甸甸的契纸,不仅是产业证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庄子中央的农舍,虽不如城内宅院精致,却胜在宽敞实用。
柳莺儿亲自规划正房三间,居中为堂屋兼柳莺儿处理庄务、待客之所;
东间为柳莺儿卧房;
西间暂作库房,存放贵重种子、农具、账簿。
东厢房三间,阿贵独居一间;
其余两间打通,作为庄客们的集体工坊兼饭堂,内置大灶、长桌条凳。
西厢房三间,春妮独居一间,内置书案存放农书;
另两间作为帮厨娘子和日后可能招募的女工住所。
后院建有结实的牲口棚(计划日后养鸡鸭猪羊)、宽大的堆肥坑、水井旁设有洗衣石台。
角落特意辟出一小块药圃,由春妮负责,试种薄荷、紫苏、茱萸等常用香辛料。
前院青石板铺地,设有晾晒架,未来可晒菜干、果脯。
院墙高大厚实,新装了厚重的榆木大门,阿贵正带着两个年轻力壮的庄客张铁柱、李石头叮叮当当地加固门栓,增设瞭望孔。
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泥土和石灰的味道。
庄客们拖家带口,带着简单的家当入住,孩子们在院子里好奇地奔跑,女眷们忙着洒扫除尘,生火做饭。
袅袅炊烟升起,给这沉寂许久的庄子注入了第一缕生机。
春妮看着眼前的一切,既兴奋又有些手足无措,紧紧抱着柳莺儿给她的一摞农书。
交割后第一件大事,便是“方田定界”。柳老丈带着几位熟悉地界的老农,拿着丈量土地的“步弓”和标记用的木橛子,与柳莺儿、阿贵、春妮一同下田。
十亩水田,位于汴河支流下游,引水相对便利。
依据地势高低和土质肥瘠,柳莺儿参考《陈旉农书》的“因地制宜”之说,与老农商议后划分:
上田(近水源,土肥)三亩: 计划轮作水稻(占城稻)与水生蔬菜(如莲藕、茭白、水芹)。
宋代汴京周边己有成熟的水稻种植技术。
中田(地势稍高)西亩: 精耕细作,种植时令鲜蔬主力:春种瓜茄(黄瓜、瓠瓜、冬瓜)、豆类(豇豆、扁豆)、夏秋种萝卜、白菜(宋代称“菘”,有多个优良品种)、芥菜、菠菜(时称“波斯草”)。
预留半亩作苗圃,培育菜秧。
下田(稍贫瘠,略远)三亩: 种植耐旱、养地的作物:粟(小米)、麦(冬小麦),以及需肥量大的葱、蒜、韭菜(时称“起阳草”)。
田埂上点种蚕豆、豌豆固氮肥田。
三亩果园位于庄子西侧向阳坡地,土质砂壤,排水良好。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6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