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努力在记忆中搜寻关于宋代饮食的模糊知识,又结合这些月在汴京生活的观察:
秋收:新米入仓,各类豆类(赤豆、绿豆、黄豆)丰收。
瓜果:梨子脆甜多汁,柿子金黄软糯,石榴籽粒,还有……对了,汴京己有西瓜种植,但入秋后渐少,且性寒,不宜多食。
水产:秋蟹正肥!汴河码头每日都有大量河蟹运抵,价格虽不菲,但膏满黄肥,是汴京老饕的心头好。还有肥美的河虾、鲜活的鲫鱼。
山珍:新栗上市!街头己有小贩吆喝着卖糖炒栗子,那香甜的气息能飘出半条街。还有新采的山药、菌菇(如香菇、木耳)。
调味:桂花飘香!金桂银桂,香气馥郁,是制作甜点的绝佳天然香料。姜、枣也是秋季常用的温补之物。
食材很丰富,但如何将这些转化为她的“莺歌小食”特色?既要有吸引力,又要便于在摊位上快速制作、售卖,还得符合她“快捷饱腹”的定位。柳莺儿陷入了沉思。
秋味探寻:市井烟火里的灵感
接下来的几日,柳莺儿成了汴京各大集市、码头、食肆门口的常客。
她不再仅仅是采购者,更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和学习者。
清晨的鱼市码头,腥咸的河风扑面。
她看到力夫们蹲在路边,捧着热气腾腾、碗口大的肉馅炊饼,就着粗碗里的滚烫杂碎汤,吃得满头大汗,驱散早秋的寒意。“暖身、饱腹、快捷……”柳莺儿默默记下。
午后的果子行,空气中弥漫着梨、柿、石榴的混合果香。
小贩们将黄澄澄的柿子用草绳串起,像挂起一盏盏小灯笼。
她驻足良久,想起前世用柿子做的柿饼、柿子糕,但宋代似乎更流行鲜食或简单蜜饯。
“鲜果不便摊售,深加工又耗时……”她摇摇头。
最吸引她的是那些卖新栗和炒货的摊子。
硕大的铁锅里,黝黑的砂砾与暗红的栗子翻滚碰撞,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浓郁的焦糖甜香霸道地钻入鼻腔。
摊前总是围满了人,大人小孩都抵挡不住这秋日的诱惑。
“糖炒栗子……受众极广,但竞争也大,且制作需要专门的锅灶和技巧,不易在推车上操作……”
柳莺儿分析着利弊。
她特意绕到汴河畔的蟹行。
竹篓里,青壳白肚、张牙舞爪的河蟹挤挤挨挨,吐着细密的泡沫。
旁边简陋的食摊上,伙计正麻利地拆解着蒸熟的螃蟹,将雪白的蟹肉和金灿灿的蟹黄小心剔出,引得食客垂涎。
“蟹粉……极致鲜美!但成本高昂,制作繁琐,拆蟹更是费时费力,不适合快节奏的摊贩……”柳莺儿有些遗憾地移开目光。
首到一阵清雅馥郁的甜香随风飘来,丝丝缕缕,沁人心脾。
柳莺儿循香望去,只见街角一户人家的院墙内,探出几枝金灿灿的桂花,开得正盛。
树下,一个老妇人正将细密的桂花小心扫入簸箕。
“桂花!”柳莺儿眼睛一亮。
这天然的秋日馈赠,香气袭人,性温味辛,既能暖胃散寒,又能化痰生津,正合秋日养生之道!
而且,桂花用途广泛,可入茶、酿酒、制酱、做糕!
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瞬间照亮了她的思路:以桂花为引,结合秋季丰收的米、豆、栗,打造一系列暖、润、香的秋季限定小食!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