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生态链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44章 生态链

 

第544章 生态链

自行车还没蹬到家门口,老远就瞧见自家院墙外黑压压聚着一群人。初春午后的阳光暖融融地洒在他们身上,众人或蹲或坐,像一群归巢的倦鸟,正晒着太阳唠嗑。

等王安平骑近了,才看清是三爷爷王信、王兴业、陈桂香婶子等一干村干部和热心村民,显然等了有一阵子了。

“吁——”王安平捏闸下车,把自行车交给蹦跳过来的三妹,看着纷纷站起身的乡亲们,故意板起脸,“都这个点儿了,不回家扒拉午饭,全蹲我家门口当门神呢?”

陈桂香婶子性子最急,抢先笑道:“可不就等着在你家蹭顿好的嘛!”她紧跟着往前凑了一步,压低声音,带着掩饰不住的急切,“安平,咋样?那事儿……成了没?”她指的是去铁矿厂卖菜的事。

“我姐夫不是早回来了吗?”王安平一边掏出烟盒散烟给男人们,一边诧异道,“他没跟大伙儿说清楚?”

“说了说了!”陈桂香忙不迭点头,脸上还是带着一丝不确定的期盼,“就是……就是想听你亲口说说,心里才更踏实!”

王安平划着火柴,给自己和凑过来的王兴业点上烟,深深吸了一口,才在众人焦灼的目光中朗声道:“谈妥了!九分钱一斤!七天送一次,每次不低于五百斤!”

“嘶——”尽管心里早有预期,听到这“九分钱”的实锤,人群里还是响起一片倒吸凉气的声音,随即每个人的脸上都绽开了难以抑制的惊喜笑容。

九分钱!这可比麦子、稻谷的收购价还高出一分钱!一亩地的粮食才产多少?可这蔬菜,伺候好了,亩产上千斤那是轻轻松松!这账谁不会算?

三爷爷王信坐在小马扎上,没起身,只是吧嗒吧嗒地抽着那杆磨得油亮的旱烟袋。

苍老的脸颊上,那一道道深刻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笑意像藏不住的春光,从眼底一直蔓延到嘴角。

他虽没说话,但那微微颔首和紧握着烟杆的手,都透着一股尘埃落定的欣慰和骄傲。

王安平散完烟,看着兴奋的众人,接着道:“后天,棚里估计又能摘一批黄瓜。我姐夫在县城几个厂子里还有些门路,后天我跟他再跑一趟,去探探那边的口风。”

这时,陈桂香婶子忍不住插嘴问道:“安平,你之前不是说卖给厂子不如零卖价高吗?这……”

她话没说完,就被旁边的王兴业没好气地打断:“你个老娘们儿瞎掺和啥?老爷们商量正事呢!赶紧滚回家去!”

王安平连忙摆摆手,笑着解释:“兴业叔,没事儿!婶子不问,我也正要跟大家伙儿说明白呢。”他看向众人,语气诚恳,“卖给私人零卖,价格确实能更高一点,这个不假。但是,咱这反季菜,价格本身就已经是应季菜的好几倍了!偶尔买一次尝尝鲜,大家图个新鲜劲儿,舍得!可要让大家伙天天掏这高价买菜?不现实!”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一张张朴实的脸:“可卖给单位就不一样了!第一,单位有钱,公家的钱,不在乎这点差价;第二,单位买去,主要是招待兄弟单位来的客人,或者给领导、劳模改善一下,用量不大但稳定!咱们呢,就得多找几家这样的单位,把路子铺开!这样,咱们的菜就有了稳定的去处,心里也踏实!不像零卖,刮风下雨没人去集市咋办?菜烂在手里找谁哭去?”

他深知这年月老百姓过日子的精打细算。蔬菜这东西,有咸菜萝卜就能对付一顿饭,谁会舍得天天花能买三斤萝卜的钱,就买一斤黄瓜?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的年代,这份“奢侈”的消费习惯,远未形成。

王信“吧嗒”两口旱烟,吐出一口浓白的烟雾,声音沉稳地盖过了议论:“行了!都甭瞎琢磨了!村子里这些大事,就交给安平去办!咱们要做的,就是信他,支持他!咱们王家村能有今天这点盼头,靠的是谁?心里没数吗?”他挥了挥粗糙的大手,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散了吧!该吃饭吃饭,该下地下地!”

众人听了王信的话,纷纷点头,脸上带着满足的笑容,三三两两地往村里走去。转眼间,门口就只剩下王信和王兴业叔侄俩。

“三爷爷,兴业叔,”王安平招呼道,“进屋对付一口?正好我还有些想法,想跟您二位商量商量。”说着,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叠由零票凑成的十一块钱,递给王兴业,“这是今儿卖黄瓜的钱,一百二十多斤。我拿了几斤放二妹那儿了。兴业叔,这钱您收好,记个账。亲兄弟明算账,省得日后扯皮。”

王兴业没接,推辞道:“你管着不就得了?还麻烦我干啥?”

王安平不由分说把钱塞到他手里:“别介!我这一摊子事够多了,实在没精力管这账目进出。这钱粮上的事,还是得专人专管,清清楚楚才好。”

王兴业这才把皱巴巴的票子小心地揣进上衣内兜,脸上却露出难色:“唉,这管账的……眼下孩子们都上学去了,村里识文断字、能拨拉算盘的,还真不好找。”

王信没接茬,只看着王安平:“啥想法?说来听听。”

王安平刚想细说,草儿端着个粗瓷大碗从院里出来了,碗里是热腾腾的饭菜。“先垫垫肚子吧,边吃边说。”王安平接过碗,对王信叔侄说。

王信摆摆手:“你吃你的,我们吃过了来的。你说你的,我们听着。”

王安平也确实饿了,早上天蒙蒙亮吃的饭,这会儿都大中午了,早就饿了。他坐了下来,扒拉了一大口饭,边嚼边开始阐述他构思已久的蓝图——打造王家湾自成一体的生态产业链。

他描绘着鸡鸭鹅猪的适度规模养殖,尤其强调了饲料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蚯蚓养殖!这东西繁殖快,营养高,是绝佳的活体蛋白饲料,而且蚯蚓粪更是上等的有机肥料,可以反哺大棚和农田,形成良性循环。

“不过牛暂时不敢想,”王安平咽下饭,务实地说,“政策卡得严,养了也动不了。这个以后看机会。”

他看看能不能从国外弄一些肉牛回来,反正他们王家村这边,背靠着大山,草料的问题自然是不用担心了。

养殖个几百头牛的话,估计是没有什么问题。

接着,他话锋一转,亮出了他最看好的项目:“其实我最中意的是养兔子和鹌鹑!”他的眼睛亮了起来,“兔子这玩意儿,繁殖那叫一个快!一窝接一窝,吃得还简单,田埂地头的野草、菜叶子就能对付,病害也少!鹌鹑就更神了,个头小,长得快,下蛋还勤快,比母鸡能生多了!棚里、屋里腾个小角落就能养起来!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

他放下碗,目光炯炯地看着王信和王兴业:“三爷爷,兴业叔,你们看,这路子成不成?养鸡投入大,疫病风险也高。这兔子和鹌鹑,我觉得才是咱们村眼下最合适、最能快速见效益的营生!”


    (http://www.shu0xs.com/book/IA0IIG-5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