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兵法有云,战者,诈也!铁铉若能诱捕朱棣,岂不美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78章 兵法有云,战者,诈也!铁铉若能诱捕朱棣,岂不美哉?!

 

朱元璋斜眼看向朱棣。

朱棣也只能硬着头皮应对道:

“儿臣确实是命比较硬……”

朱标忍不住笑出声来:

“西弟,你这哪是运气好?”

“简首跟老天爷提前串了通。”

其余的皇子们也都盯着朱棣,一个个神情复杂。

西哥,真是太狠了!

朱元璋没能看到自己期望的结果,悻悻地转过身去。

他背着手,摆出一副训儿子的架势道:

“别太得意忘形。”

“就算你赢了白沟河又如何?”

“这场胜利对你来说意义重大,但对整个大明来说,根基还远没动摇。”

“你面前的路,可还远着呢!”

朱棣听到这话,心里才松了一口气。

看样子,老爹的火气没刚才那么足了。

“父皇说得极是!”

朱棣赶忙接话,姿态低得不能再低。

朱元璋懒得再看他一眼,只盯着空中的天幕画面,心中权衡着形势。

尽管白沟河拿下了胜利,但要完全压制朝廷,却远远不够。

朱棣至多是扳回了点脸面罢了。

主动和优势仍然在朝廷手中。

这场失利,还真怪不得九江和朱允炆。

实在是老西太走运了!

朱元璋心里,其实己经把这场靖难看作一次彻底的演练。

万一将来哪个藩王也要举兵反叛,那朝廷又该怎么应对?

这场如实展现的靖难剧本,就是最佳的样板戏!

只要能从中总结出经验,便能未雨绸缪地压制住所有隐患。

就目前的态势来看……

只要天子英明,不犯致命错误,藩王几乎没有任何翻盘的余地。

像白沟河那样的神来之笔,可不是随时都能复制的。

战场上的妖风,也不会场场都刮偏。

白沟河之战的结局,完全出乎所有人的预期。

朱棣竟然打了个大胜仗,震撼全场。

李景隆带着残兵狼狈逃回德州。

朱棣自然不愿放过机会,迅速发兵追击,攻向德州。

没过十天,李景隆就被赶到了济南。

朱棣拿下德州后,又一次获得了可观的粮草补给。

从北平的战事开始,朱棣是一战比一战顺。

李景隆却是边打边撤,连辎重都顾不上了。

这时候,众皇帝才终于明白了一件事——

为何李景隆刚登场时,还有专属旁白解说。

【大明特级表演艺术家、头号物流运输者、战场跑路教科书、永乐登基最大助攻者!】

秦皇、汉武、李世民等人表情全都变得微妙。

原来李景隆的绰号,不是随便起的啊!

与此同时,朝廷内部也察觉不妙。

李景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手握六十万大军,竟然被人家打得溃不成军。

粮草辎重基本都拱手让人。

这水平属实是“反向操作”!

最终,朝廷只能把李景隆召回南京,却也没有动他。

黄子澄、练子宁、叶希贤等纷纷上疏,主张斩之以谢天下。

可朱允炆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

李景隆是输了没错,可真要追责,他又没犯什么原则性的大错……

难道仅仅因为失利就要问斩主帅?

眼下接连失利,朝廷士气本就低迷。

若再斩掉李景隆,岂不是雪上加霜?

于是朱允炆只是罢了他的大将军之职。

而当初极力推荐李景隆的黄子澄,此刻则悔得肠子都青了。

……

天幕画面继续播放。

靖难之役己经持续近一年。

原本在多方劣势下的朱棣,经过一连串胜利——

逐渐扭转了局势,尤其在白沟河之战后,朝廷遭受了重创。

趁此机会,朱棣迅速向南挺进,围攻济南。

这场战役的进展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刚爆发时,大多数人都认为燕王的叛乱很快就会被平定,连朱允炆也曾这样认为。

毕竟,朝廷掌握着几十万的兵力,兵强马壮,粮草充足。

而朱棣,仅有区区八百人。

要知道,叛乱之前,朱棣被削去了权力。

朱允炆甚至派遣大臣前往北平,夺走了他所有兵权。

即使朱棣后来控制了北平,他手上的兵力也仅有数万,远远无法与朝廷对抗。

然而,叛乱却并未迅速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在白沟河一战后,朱棣带领军队继续追击。

朝廷则开始调整战略,决定撤换一代名将李景隆,任命盛庸为新的指挥官。

然而,攻打济南的行动并未如朱棣预期的顺利。

他遇到了自靖难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此时济南由铁铉与盛庸联合防守。

朱棣与铁铉有些私交,原本计划通过劝降的方式,避免血战。

之前,朱棣以类似方式轻松夺下多个城池。

若能兵不血刃地攻克济南,岂不是最好?

于是,他照旧放箭将降书送入城中。

铁铉接到信后,决定派遣千人前来投降,并诱使朱棣入城。

他准备在朱棣进入城门后,立即封死退路,捕捉朱棣,一举结束靖难之役。

朱棣收到回信后,毫无疑虑地带队前往济南,准备迎接铁铉的投降。

当这一消息传到朝廷,许多朝廷官员纷纷点头。

靖难之役的关键人物就是朱棣。

只要抓住他,一切就能结束。

在白沟河一战中,瞿能父子差点就擒住了朱棣,只是因突如其来的风暴,错失良机。

如今,铁铉的诈降计策让许多人纷纷赞许。

既然在正面战场上无法击败朱棣,那就另辟蹊径。

兵法有云,战者,诈也!

铁铉若能诱捕朱棣,岂不美哉?

朱元璋也忍不住赞赏道:

“这鼎石倒也有点头脑。”

他对铁铉并不陌生,铁铉曾是都督府断事。

在审理了许多悬而未决的案件,深得朱元璋的赏识。

甚至他的“鼎石”二字,是朱元璋亲自赐予。

如今铁铉己升任山东参政,朱元璋也认为自己没有看错人。

然而,李景隆的更替,倒是让他颇感欣慰。

此次朝廷的决策果然不差,换掉李景隆,由盛庸带兵。

“老孙子”终于做对了一回!

实际上,朱元璋感到靖难之役居然能打到今天,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一场藩王之乱,竟然能持续一年。

他不由想起了曾经一起南征北战的老兄弟们——

常遇春、徐达、汤和、李文忠……

若他们还在,朱棣能跑多久?


    (http://www.shu0xs.com/book/HJIIAJ-7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