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标一时间也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往日他总爱在父皇面前替弟弟们求情,替宗室遮风挡雨。
可这一次,他却是为了自己的儿子……
他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啊!
看看这不孝子干出的荒唐事。
连你十二叔都能被你活活逼死!
真是罪孽深重!
朱标平日里待那些弟弟一向亲厚。
可见他极为看重家人之间的情分。
他也绝不会因为担心弟弟们将来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先下手为强。
因此,朱允炆这番所作所为,在朱标看来简首是匪夷所思!
父皇前不久还信誓旦旦地表示:绝不容许皇室亲人之间兵戎相见!
结果才没几天——
在天幕中,就播放出了朱允炆削藩逼死叔父的片段。
朱标只觉得脸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狠狠扇了几个耳光!!
真是不孝啊!
老朱挥了挥手,叹息道:
“你不必太在意。”
“咱还没昏庸到那般地步。”
“未来如何,谁也说不准。”
“老大你说是不是?”
“咱当然不会因这些传闻就惩处孙儿。”
“………”
骨子里,老朱其实还是疼爱这个孙子的。
孩子做错了事,多加训导便是,犯不着动怒发火。
跪在一旁的朱棣眼睛瞪得老大。
父皇!
你方才对我可不是这样讲的!
那刀,可是差点贴我额头了!
……
永乐时期!
朱棣看到天幕放出了建文削藩的始末,顿时松了口气。
“若非当年十二弟以死相逼,那位大侄子又步步紧逼。”
“我未必真会起兵相向。”
“………”
朱棣自问内心无愧。
虽然父皇立朱允炆为继承人,他心中虽有不甘,却从未生起篡位之意。
建文登基之后,他只想着守好北境——
守护大明江山,为父亲和兄长守住这基业。
即便被猜疑,他也认了!
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行其道罢了。
你做你的天子,我镇守我的燕地!
但那位大侄子实在太狠了,根本不肯放过他!
为了家族上下的安危,朱棣唯有被迫起兵,发动靖难!
“唉——!”
一旁的朱高炽轻轻一叹。
“这场靖难之役,使得多少百姓颠沛流离。”
“不过皇爷爷终究会明白爹的苦衷吧。”
他心中更多思考的是这场战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
大明建国初期,国运方才稍稳。
可一场内战,又几乎让国家倒退几十年!
“建文无德无能,枉为帝王,不起兵难道等死吗!”
金豆子忍不住大声辩解。
朱高燧也连忙点头:
“二哥说得对!”
“我们本无反心,是建文太逼人了!”
“若不是他咄咄逼人,我们又怎会反他?!”
朱棣听着儿子们的发言,不由叹了口气。
他转头看向朱瞻基。
这个朱高炽的长子,号称大明的“好圣孙”。
靖难那年,朱瞻基刚出生不久,虽无参与,但却间接成为一份“助力”。
那天夜里,朱棣做了一个梦。
梦中,父皇朱元璋将一块巨大的圭玉赐予他。
古礼之中,大圭代表王权。
朱元璋在梦里对他说:
“此子为传世之孙,福泽绵长。”
醒来之后,就有仆人来报,说孙儿朱瞻基诞生。
梦中所见,竟和现实印证。
朱棣赶紧前往探望,只见这孩子英气逼人,神态竟与他幼时有几分相像。
朱瞻基的到来,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决心。
他将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后来更是立他为皇太孙。
“你小子以后千万别学你那位建文皇叔。”
“听明白了没?”
“否则我在黄泉之下,也得踹你几脚。”
朱瞻基忙点头:
“孙儿怎敢啊!”
“从小跟着爷爷长大,自然懂得分辨是非。”
朱高炽听着,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个孩子,虽年轻气盛,但确实有些气度。
而朱高煦和朱高燧听在耳里,神色顿时变得难看。
父亲这番言语,对他们来说可不是什么吉兆!
老大之所以稳坐太子之位——
很大一部分靠的就是这个“宝贝儿子”得了老爹欢心。
建文是父亲的侄子,朱瞻基则是他们的侄子。
谁敢保证这位大侄子,将来不会仗势欺人?
……
天幕中的画面还在继续。
画面中,朱棣己举兵起事!
在起兵前,他在府中装疯扮傻,消息飞速传至京都。
朱棣在大街上疯跑乱叫,对着人群嚎啕不止。
甚至抢路人吃食,狼吞虎咽。
白日里在马路上打地铺,风餐露宿,完全一副疯癫模样。
“燕王疯了”的传言迅速传遍北平。
随后传至京城,传入建文耳中。
但朱允炆并未贸然下结论。
而是派了两批人,一明一暗前往燕地探查真假。
结果,探子回报说:
“正值酷暑,朱棣却披着棉衣围火烤身。”
“而他口中竟然念念有词,神情癫狂。”
派出去的人见状,认定朱棣己疯,回宫复命。
那时,朱棣的两个儿子——
朱高炽与朱高煦,尚在南京为质。
建文得知燕王疯癫后,便放心地放他们回北平。
也正是这一步,让朱棣彻底放下顾忌,悍然起兵。
他装疯卖傻的意图有二:
一是拖延时间,为战事做准备;
二是借此将两个质子接回,断绝后顾之忧!
当时的朱棣,己经被建文削权,手中势力大减。
身边可用兵马,仅有八百人。
而朱棣以八百兵马清除府内奸细以及建文帝安插的探子。
紧接着迅速拿下北平各城门。
身为开国功臣徐达的女婿、镇守北疆的藩王,燕王在将士心中的威望极高。
因此,他极快便掌控了北平城及其军权。
稳住北平后,朱棣迅速扫清周围势力,使麾下兵力迅猛增长,扩展至数万。
可即便他起势顺利,现实仍冷酷无情。
毕竟,朱棣与朝廷之间的力量悬殊过于巨大。
燕军不过盘踞一地,地窄人少。
朝廷却在政治、兵员、粮草等各方面占据着决定性优势。
这也就是为何历朝历代,没有一个藩王能彻底翻盘中央权威。
但让人意料之外的是,靖难之役的发展,却远超所有人的预期——!
(http://www.shu0xs.com/book/HJIIAJ-7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