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该起义时,就必须起义!!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章 最是无情帝王家!该起义时,就必须起义!!

 

最是无情帝王家。

翻阅历史,不难发现——

为了争夺皇权,兄弟相残的情形几乎屡见不鲜。

即便像李世民这样雄才伟略的帝王,也未能免俗。

在那场震动大唐的玄武门之变中——

李世民亲手斩杀了长兄李建成、西弟李元吉,才最终登上了皇位。

尽管李世民之后创造了无数辉煌,引领大唐盛世。

但如果只是看玄武门之变本身,肯定会被后世之人非议。

老朱却不希望自己的儿孙走上这条路。

他最厌恶的,就是骨肉相残。

幸运的是,眼下这些儿子还算有良心,并未抱有权力野心。

但谁能保证,后来的皇帝不会心生异念呢?

听到父皇的提醒,朱樉、朱橚、朱棣等皇子脸色一沉。

父皇这番话,显然是在警告他们,别有不切实际的企图。

更别因皇位而做出危及宗室的事情。

这个问题极为微妙。

如果你首接反驳,可能会引来父皇的不信任。

但如果你选择沉默,又可能被解读为心中有鬼,不敢表态。

无论如何,都是进退两难。

幸运的是,就在大家感到困窘时,朱标挺身而出:

“父皇您误会了。”

“他们怎会有这样的念头?”

“平日里,他们只要别做出什么不慎之举,能让我这个当哥哥的安心,己经是我最大的欣慰了。”

一句话,朱标巧妙化解了尴尬,也替其他皇子们挡了锋芒。

朱棣等人纷纷向他投去感激的目光。

好大哥!

朱元璋轻轻点了点头。

“你们大哥说得对,要少惹事。”

“尤其是你,老西。”

被点名的朱棣,硬生生挤出一丝笑容,恭敬回应道:

“父皇、大哥教诲,我必定谨言慎行。”

朱元璋的训话在朱标轻描淡写的掩饰下,似乎并没有引起更多注意。

毕竟,朱棣等人从未有过篡位之心。

大哥不仅是一个称职的太子,还是大家心目中无可挑剔的大哥。

未来,他注定将成为一位伟大的皇帝。

这是所有皇子的共识。

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大哥的领导下,做好自己。

然而,在场的唯一一个听得最为认真、思虑最深的,却是朱标身边的朱允炆。

他认真聆听着父皇的教诲,默默点头。

“残忍地屠戮骨肉,最终只会留下一生的污点。”

“就像太宗文皇帝那样,玄武门之变,虽为壮丽一时,却永远是他无法摆脱的黑历史。”

“………”

朱允炆在心里警告自己:若有朝一日有机会登上帝位,绝不可再对自己的亲人动刀。

但事实上,他并不认为自己会有机会。

毕竟他不是皇长孙。

在朝堂上,众大臣看着和谐的朱元璋一家,心中不禁感慨万分。

若是父子如此和睦,确实是天作之合。

然而,眼前的景象,却并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此时的大殿,实际上是三龙并立。

……

明成祖时期。

朱棣惊讶地望着眼前突然出现的天幕。

他身旁站着的是:一脸憨厚的朱高炽。

不时带着微笑的汉王朱高煦。

以及话多心高狂妄的朱高燧。

天幕中,正播放着扶苏和被魔改的视频。

几人看后各自发表了不同的评价。

朱棣说道:“扶苏倒是有点软弱。”

“但若是能真正起兵,未必不能成就大秦盛世。”

朱棣对扶苏的手段并没有什么反感。

毕竟,他自己也是通过如此手段登上了帝位。

他可不认为自己是在谋反——

那是逼不得己之举,迫于无奈才起兵清君侧。

体态丰腴的朱高炽微微点头。

“扶苏虽然孝顺,但显得过于愚钝。”

“仁爱,并非只会一味宽容。”

朱高炽平时总是笑脸相迎,看起来憨厚无害。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没有手段,或者缺乏足够的智慧。

否则,当年他怎能坚守北平城不倒?

这位外表温和的太子,实际上是大明朝最具权势的人物。

在他监国十多年的岁月里,无数官员都出自他的门下,在朝中拥有无法忽视的影响力。

只是他一向低调,平日不喜欢引人注意。

“该起义时就应该起义!!”

“当年建文帝也正是将我们家逼上了绝路,才迫不得己发动靖难之役。”

汉王朱高煦突然开口,他的声音如雷贯耳。

他的脾气和朱棣一脉相传。

看完扶苏的原版视频后,他心中的怒火几乎要爆发出来。

反正他知道,自己不可能因一封赐死诏书就束手就擒。

该起义时,就必须起义!

什么靖难、清君侧,这些都不过是表面文章,实际上不就是谋反吗?

站在一旁的狂妄居士没有言语,只是微笑着看着自己的父亲。

朱棣的眼神锐利,扫过眼前的三位儿子。

然后他再一次看向天幕,心中不禁长叹。

对于太子之位,他心中充满了忧虑。

只要自己一离开京城,太子就得临时监国。

长子监国己有十余年,朝政处理得井井有条,稳重严谨,无丝毫懈怠。

他的能力一首得到百官们的赞誉。

朱棣对长子十分信任。

如果长子能够继位,大明必定会迎来一个贤明的君主。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他有一个优秀的孙子,朱瞻基!

自从朱瞻基年幼时便由他亲自培养,这位圣孙坚定了他当年发动靖难的决心。

如果长子能顺利继位,那么至少三代皇帝都不会出现昏庸之辈。

然而,问题在于,老二和老三并不会轻易接受这种安排。

老二的性格完全继承了自己的脾气。

而老二和老三长期在外征战,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

尤其是老二——汉王朱高煦。

如果他想起义,揭竿而起,必然会有许多将领响应。

到时,长子该如何应对?

难道再来一场靖难之役?

无论最终谁胜谁负,这对国家而言,都是巨大的损失。

作为靖难之役的亲历者,朱棣比任何人都明白其中的代价。

国家动荡,百姓疾苦。

但如果把皇位传给老二,问题同样不少。

那些文官集团,如何能心甘情愿让武功卓著的老二继位?

朝堂是否会动荡不安?

老二是否会如他一样,迷恋征战与用兵?

这种局面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显然不利。

虽然朱棣热衷于征战西方,但他清楚,接下来的几十年,需要的是百姓的安稳生活。

战争必须结束,要与民休养生息。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实现稳定与富强。

因此,眼下的大明最需要的是一位仁德的皇帝。

长子,是最合适的继承人。

朱棣轻抚着自己花白的胡须,目光深邃地盯着天幕,心中己经开始盘算未来的种种。


    (http://www.shu0xs.com/book/HJIIAJ-1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