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工分与塾学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3章 工分与塾学

 

阳翟城破后的第七日,残垣断壁间响起此起彼伏的铜铃声。

黑牙左手握着算筹,右手挥动牛皮鞭,监督着青壮流民搬运砖石。

他腰间挂着的「工分券」木牌随着动作哗啦作响,上面用朱砂写着「治粟内史」官职与「工分可兑布帛」的字样。

系统界面的「人口统计」显示,收编的两万韩军与十万流民正以「十里连营」的规模驻扎城外,像极了临洮初建时的光景。

“都听着!”

黑牙的声音通过「土喇叭」放大,“筑城十丈,换户籍凭证!每日三斤粟米管够!”

他指向远处的「户籍署」帐篷,那里正挂着用炭火烤制的「秦民身份简」——

每片竹简都刻有独一无二的编号。

卯时三刻,「筑城军」的夯土声震得地面微颤。

铁柱光着膀子,将混合了糯米浆的黏土填入模具。

他腰间系着的「工分布袋」里,五枚青铜币正随着动作叮当作响 —— 那是他昨日完成二十丈城墙的奖励。

系统界面的「劳动效率」显示,采用「现代夯土法」后,筑城速度比传统工艺提升了三倍。

“铁柱!”

小环的声音从工地上方传来,她站在临时搭建的瞭望塔上,袖中掉出本《临洮扫盲教材》,“注意墙体弧度!大人说这叫「力学结构」!”

少年抬头,看见塔楼上的火狼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他想起临洮的工坊,想起秦异人教他们用算珠计算砖石比例的场景,忽然对着同伴们大喊:

“把第三层砖斜着码!大人说这样能挡箭!”

韩军降卒里有人嘀咕:

“这哪是筑城,分明是变戏法。”

话未落音,黑牙的算筹己敲在他后脑勺:

“再废话,工分减半!”

系统界面的「军队同化值」跳至 35%,那士兵缩了缩脖子,捡起砖石时却偷偷记下了铁柱的砌砖手法。

午时整,「炊事营」的炊烟里混着炒豆香。

老妇人孙氏搅动着青铜大锅,锅里的炒豆、粟粉与动物油脂正咕嘟作响。

她腕间戴着的「炊事徽章」是用旧韩军甲片改制的,上面刻着「粟」字。

系统界面的「粮食转化率」显示,这种「压缩军粮」的热量是普通麦饼的两倍。

“婶子,多加点盐!”

路过的斥候掀开锅盖,“上次在长平,这玩意儿救了俺的命!”

孙氏笑骂着挥勺,却在看见流民孩童扒着锅沿时,偷偷往他们手里塞了块边角料。

系统界面的「民心渗透值」悄然上升,某个孩童突然指着她腕间的徽章:

“奶奶,那是「粟」字吗?小环姐姐教过俺!”

阳光掠过营地里的「工分兑换处」,黑牙正在给炊事员们分发「油脂券」。

他的算珠拨得飞快,每半勺动物油脂都对应着精确的工分:

“记住,多一勺油,扣十分!”

未时三刻,临时塾学的帐篷里传来整齐的念诵声。

“一去二三里,烟村西五家...”

小环握着树枝,在沙土黑板上写下阿拉伯数字。

三十个孩童盘腿而坐,每人手中都有块打磨光滑的「算珠板」—— 那是用废铜剑熔铸的。

系统界面的「识字率」显示,己有半数孩童能认出「秦」「粟」「工」等常用字。

“铁柱!”

小环突然点名,“三加五等于几?”

少年涨红了脸,算珠在板上拨得飞快。

他想起秦异人用打火机演示「算术进位」的场景,忽然灵光一闪:

“等于八!”

系统提示音轻响,「儿童启蒙进度」突破 40%,小环奖励给他一枚「识字勋章」。

帐篷外突然传来争吵声,几个韩军降卒正围着「工分券兑换布匹」的摊位理论。

黑牙的算筹在掌心转出冷光:

“不想换布,就换盐!再啰嗦,去筑城军搬砖!”

他指向摊位后的「工分公示牌」,上面用朱砂标着今日汇率:

「十分 = 一尺布 = 半斤盐」。

一个降卒忽然指着公示牌上的阿拉伯数字:

“这弯弯绕绕的是啥?”

“是「效率数字」。”

小环走出帐篷,袖中掉出本《现代会计学》竹简,“大人说,以后买粮、换布、算工分,都要用这数字。”

她蹲下身,用树枝在地上画了个 “8”,“就像这个数,代表「八」,比写「八」字快十倍。”

降卒们面面相觑,有人忽然摸出藏在衣襟的旧韩币:

“那这玩意儿... 能换多少工分?”

“一文旧币,换一分工分。”

黑牙接过钱币,用磁石验过真伪,“但得先刻上「秦」字。”

系统界面的「货币改革进度」显示,己有六成旧币被兑换为工分券。

酉时整,「工分券流通中心」亮起火把。

流民们排着队,用工分券兑换盐铁、布匹,甚至是「神火弩零件」。

黑牙站在柜台后,看着算珠在「供需沙盘」上移动:

“铁器短缺,明日调临洮工坊支援!布匹过剩,降低纺织工分!”

他忽然指向某个兑换「种子」的老农,“老人家,换种子可多兑五分!大人说,种地比筑城更值钱!”

系统提示音骤响,「基层治理术解锁」的金光中,秦异人骑着战马踏入营地。

他望着正在学习砌墙的韩军降卒、搅拌军粮的流民妇人、拨弄算珠的孩童,忽然对黑牙笑道:

“还记得临洮的工分制吗?现在咱们有了十万「活算珠」。”

“大人,” 小环递来最新的《识字进度表》,“己有两千人能看懂工分券,再过三月...”

“再过三月,他们就能看懂《秦律》。”

秦异人接过算珠板,在上面拨出 “200” 的数字,系统界面的「民心值」适时突破 200,“当百姓能用算珠算清自己的权益,这天下,就稳了。”

暮色漫过阳翟城墙,筑城军的号子声与塾学的念诵声交织在一起。

王翦站在远处的山丘上,望着营地里星星点点的火把,算珠在掌心拼成「治」字。

他忽然明白,秦异人为何坚持「围三缺一」—— 这些被救活的百姓,此刻正在用砖石、油脂、算珠,为秦国筑起一道比城墙更坚固的「民心之墙」。

而在炊事营,孙氏正将最后一块压缩军粮分给孩童。

她不知道什么是「基层治理术」,只知道跟着秦人,锅里的粥永远是稠的,孙儿的识字板永远是光滑的。

系统界面的「民心值」持续攀升,她望着营地上空的火狼旗,忽然轻轻哼起了临洮的民谣:

「工分券,亮堂堂,换布换盐换希望...」

这是变革的声音,是旧时代的砖石正在崩解,新时代的秩序正在重建的声音。

当韩军降卒们开始用算珠计算工分,当流民孩童们能念出阿拉伯数字,秦异人掌心的火,早己不是单纯的火种,而是点燃千万人希望的光源。

而这束光,终将照亮整个战国,让「耕者有其田,工者有其酬,学者有其师」的理想,不再是空想。


    (http://www.shu0xs.com/book/HAFJCH-5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