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头市内的有效抵抗力量,基本上己经被消灭。
正在这时候,从曾头市内街冲出来一支人马,人数大概有五百人左右,这也是梁山人马唯一没有占领的地方了。
只见为首的一员将领,头上戴着金盔,身上披着铠甲,坐骑是一匹千里龙驹马(照夜玉狮子马),手中握着朱缨丈二枪,形象威猛,正是“神枪将”史文恭。
史文恭骑着战马“哒哒哒”往前走了十几步,一挥手中的长枪,勒住战马。
接着,冲着梁山这边的阵营看了看:“哪位是晁盖晁天王?”
晁盖也往前一带马“哒哒哒”,前进了十几步,在距离史文恭有五丈远的距离时,勒住了战马。
两个人互相打量了好一会儿,晁盖看着史文恭,心中暗自赞叹:史文恭不愧为神枪将,胯下马手中枪,往那一站是不怒自威,不由的就有了爱才的想法。
几乎所有的英雄来投靠水泊梁山,都是冲着宋江的威名而来,真正和晁盖一心的将领并不多。
晁盖想:如果能够收降史文恭,那自己岂不是多了个左膀右臂,和那宋江抗衡岂不是多了一份力量。
想到这里,晁盖一拱手道。
“史将军,别来无恙!”
史文恭的战马“稀溜溜”爆叫了几声,也一拱手还礼:“晁天王,别来无恙!”
晁盖又问道:“那了尘和了缘两位大和尚,真的是史将军使的诈降之计吗?”
史文恭回道:“正是!”
“史将军果然是文武全才,晁盖真是佩服!”
史文恭脸一红:“天王过奖了,此诈降之计本以为天衣无缝,没承想却被天王识破,而且将计就计大破了我的曾头市。应该佩服的是我史文恭呀!”
晁盖心中暗笑:我能识破你的计策,那只是因为我是穿越过来的,知道这段历史,历史上真正的晁盖早己经被毒箭射死了。
就在这一瞬间,两个人之间忽然有了一种默契,那就是英雄惜英雄。
“史将军,我非常欣赏你的武功和才华,你能否弃暗投明呢?我梁山此时正是最好的发展时机,正需要将军这样的人。”
史文恭一愣,他没有想到晁盖会说出这样的一番话来,所以,一时倒没有说出话来。
史文恭沉吟良久,终于开口道:“晁天王,承蒙厚爱,史某心中感激。然而,我曾头市与梁山泊素来势不两立,我身为曾头市教头,岂能轻易背弃旧主?况且,我曾头市虽败,但未必没有东山再起之日。史某若此时投靠梁山,岂不成了背信弃义之人?”
晁盖闻言,微微一笑,道:“史将军,此言差矣。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曾头市与梁山泊之争,不过是江湖恩怨,何必执着于此?将军若能弃暗投明,与我梁山共谋大业,岂不美哉?况且,将军若能助我梁山,不仅可保自身荣华富贵,更能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何乐而不为?”
史文恭听罢,心中略有动摇,但仍未下定决心。
他抬头望向晁盖,见晁盖目光炯炯,神情诚恳,心中不禁一暖。
然而,他仍有些顾虑,便道:“晁天王,史某虽有心投靠,但曾头市上下将士皆视我为依靠,我若离去,他们岂不寒心?况且,我曾头市虽败,但仍有不少忠勇之士,我若投靠梁山,他们必会视我为叛徒,届时我如何自处?”
晁盖听罢,哈哈一笑,道:“史将军,此事不必多虑。你若肯投靠梁山,我晁盖必以兄弟相待,绝不会亏待于你。至于曾头市的将士,我梁山亦可接纳,只要他们愿意归顺,我梁山必以礼相待,绝不会为难他们。将军若能说服他们一同投靠,岂不更好?”
史文恭听罢,心中有了一点动摇。
他深知晁盖为人豪爽,言出必行,若能投靠梁山,不仅可保自身平安,更能为曾头市的将士谋一条生路。
不过,史文恭又想:若自己就这样投靠水泊梁山,岂不显得自己太不值钱了,更会被其他人耻笑。
想到这里,史文恭一挥手中的枪笑道:“天王,假若水泊梁山有人能胜了在下的这条枪,那我史某便愿意归降。”
晁盖一听,便知道“神枪将”史文恭抹不下这个面子。
“好!史将军,就依你所言。”
说完,一拨马返回到本阵,晁盖想,我是不可能和你动手的,因为我打不过你。
“哪位兄弟,愿意出战史文恭。”
话音刚落,一骑战马冲出阵营,正是“豹子头”林冲。
“贤弟小心!史文恭甚是厉害。”
“哥哥放心,料也无妨!”
此时的天色己经完全大亮,太阳也己经从东方完全露了出来,己经是巳时了。
晁盖看了看曾头市,大火己经基本被扑灭了。
不过,经过大火肆虐后的曾头市,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目疮痍,天空也显得异常沉重,灰蒙蒙的烟雾弥漫着,仿佛要将整个城市淹没在一片凄凉的氛围中。
晁盖看着这一切,不由得打了个“唉”声,这真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啊!
战场上史文恭和林冲己经战在一处,这两人是师兄弟,功夫和招式完全一样,打起来也煞是好看。
转眼间就打了二十个回合,旁边的阮小二说道:“哥哥,我们全军冲上去吧,就史文恭那几百人,哪里够我们打。”
晁盖笑着摇了摇头:“贤弟,我想收降史文恭,你看可否?”
这句话把阮小二说的一愣,这个问题他还真的没有想过。
“哥哥,如果能收降当然是好事,史文恭的枪法冠绝天下,必会成为我们梁山的一员虎将。”
这时候,林冲己经退了下来,鲁智深又冲了上去,舞动禅杖和史文恭战在一起。
转眼间又打了二十多个回合,仍然战不下史文恭。
晁盖在后面观敌料阵,只见史文恭力战两员大将后,仍然不显半点颓势,心中是更加喜欢。
就在这时,忽然从侧面冲出了一支队伍,领头的一人齿白唇红,面如冠玉,正是“小李广”花荣。
花荣,黄信和徐宁三人率领五百名士卒,也是从地道中进入的曾头市,他们是第三梯队,紧随在阮氏三兄弟第二梯队的后边。
(http://www.shu0xs.com/book/BJBGCG-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