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治理黄河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67章 治理黄河

 

雨一首断断续续地下着,细密的雨丝如一层薄纱,笼罩着大地。李铭带着几名经验丰富的老者,身披蓑衣,脚蹬草鞋,毅然朝着黄河边走去。

他们的身影在雨中显得有些单薄,却又透着一股坚定。雨滴不断地打在蓑衣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为他们的行动伴奏。

来到黄河边,汹涌澎湃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涛声震耳欲聋。浑浊的河水裹挟着泥沙,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涌去。李铭紧锁眉头,目光紧紧盯着河水,试图从中找到引流的线索。

几位老者也神情专注,他们有的蹲下身子,伸手感受河水的流速和方向;有的仔细观察着周边的地形,口中还不时喃喃自语。

李铭和老者们沿着河岸慢慢前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雨越下越大,河水也越发湍急,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之意。偶尔,李铭会与老者们交流几句,彼此的眼神中透着对解决问题的渴望与执着。

他们深知,引流黄河水关系重大,这不仅关乎农田灌溉,更关乎沿岸百姓的生计。在这风雨交加的黄河边,他们肩负着使命,一步一步探索着,为找到合理的引流方案而努力,那坚定的步伐,仿佛在与汹涌的黄河水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突然,一位老者兴奋地喊道:“李大人你看这边!”李铭急忙赶过去,只见一处河岸的地势较为平缓,水流似乎也稍缓一些。老者指着此处分析道:“若在此处开渠引流,借助这相对平缓的地势与水流,或许能将水较为平稳地引入农田。”李铭眼睛一亮,仔细观察后,觉得可行。但他仍不放心,又和其他老者一起反复勘察周边地形,考量可能出现的问题。雨渐渐小了,可他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

李铭等人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避难所,几位老者己在那等候多时。昏黄的灯光下,他们的面容满是忧虑与凝重。

李铭径首走到桌前,坐下后,沉重地开口:“黄河水积累了大量的流沙,这是黄河水容易决堤的主要原因。”几位老者听闻,纷纷神色一凛,眉头皱得更深。

其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缓缓起身,拄着拐杖,语气中透着焦急:“如此下去,沿岸百姓危矣。”另一位老者轻抚胡须,沉思片刻道:“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清理流沙,加固河堤。”

李铭微微点头,目光坚定:“我也是这般想法,但此事谈何容易。”众人陷入沉默,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片刻后,一位稍年轻些的老者打破沉默:“我们可以组织民众,分段清理流沙,再用石料、木桩加固河堤。”李铭眼睛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但又担心人力与物资不足。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深思熟虑,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首先要对避难所内现有的人力和物资进行全面而详细的统计,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份切实可行的计划。

李铭作为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之一,肩负着重要的责任。他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于是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开始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希望从中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参考案例。

这些文献资料堆积如山,涵盖了各个领域和方面。李铭逐页仔细阅读,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时而沉思,时而做笔记,时而与其他成员交流讨论。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的专注和努力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就在李铭埋头查阅资料时,跟随李铭一块来的一名年轻的成员匆匆跑来,气喘吁吁地说:“李大人,有位自称知晓治理黄河流沙之法的奇人求见。”李铭放下手中的资料,眼神中闪过一丝期待,立刻起身去见那奇人。只见一位身着朴素的老者站在厅中,眼神却透着睿智。

老者面带微笑,眼神坚定地看着众人,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有一个方法,或许可以解决目前的问题。”他顿了顿,接着说:“我们可以用竹笼来装石头,然后将这些竹笼沉入河底。这样一来,水流的速度就会被减缓,流沙也会随之沉淀下来。”

李铭和其他在场的人听到这个方法后,先是一愣,显然对这种新奇的想法感到有些意外。然而,短暂的沉默之后,大家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

“这倒是个有趣的主意,以前从未有人试过。”有人兴奋地说道。

“可是,这样真的能行吗?”也有人表示怀疑,“毕竟我们对这种方法没有太多经验。”

李铭沉思片刻,权衡着各种可能性。他觉得这个方法虽然有些冒险,但确实有一定的道理。而且,目前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了。于是,他决定先在小范围的河段进行试验,看看效果如何。

李铭立刻行动起来,他迅速组织人员准备竹笼和足够的石块。大家分工合作,有的负责编织竹笼,有的则去寻找合适的石头。经过一番努力,所需的材料都准备就绪。

接下来,李铭带领着众人来到了选定的试验河段。大家齐心协力,将一个个装满石头的竹笼小心翼翼地沉入河底。看着竹笼逐渐消失在水面下,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期待。

几天过去了,李铭和众人再次来到试验河段观察情况。当他们看到河底的流沙明显沉淀下来,水流也变得平稳了许多时,都不禁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太好了!这个方法真的有效!”李铭激动地说道。

众人也纷纷附和,对老者的智慧表示钦佩。这个小小的试验成功,给了他们信心和希望,相信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够彻底解决河流的问题。

回到避难所,他们再次围在一块商讨其余的黄河支流该如何治理,毕竟有很多大的支流水流量实在是太大,若单纯用竹笼装石,所需数量巨大,短时间内难以筹备。就在众人愁眉不展之时,之前那位奇人老者又提出新建议:“咱们可以就地取材,用河边的芦苇编成大筏,上面压上石块,放入支流中。芦苇筏能增大水的阻力,减缓流速,让流沙沉淀。”众人听后,觉得此计可行。李铭马上安排人员去割芦苇编筏,同时继续收集石块。大家日夜赶工,很快准备妥当。接着,他们在几条大支流同时放下芦苇筏和竹笼装石。

对于那些较大的支流,李铭和他的团队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首先,他们计划组织当地的群众一同挖掘河道,以疏通水流,将河水引导到其他平原地区,从而暂时缓解河流的压力。

在完成河道疏通工作后,他们将采用一种名为“束水攻沙”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缩窄河道,使水流变得更加湍急,从而利用水的强大冲击力来冲散河床中的积沙。这样不仅可以清除河道中的泥沙,还能防止泥沙再次淤积。

为了确保河道的稳定性,他们将以黄土夯筑为主,外层则使用柳条和芦苇编织成“埽工”来护坡。这种护坡方式可以有效地抵御水流的冲刷,保护堤基不受侵蚀。

最后,为了进一步加强防御,他们还会在距离缕堤外数百米至数公里的地方修建遥堤。遥堤作为第二道防线,可以在洪水来临时提供额外的保护,防止河水溢出河道,对周边地区造成更大的损失。


    (http://www.shu0xs.com/book/BGHGFJ-6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