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媛掀起的风波,在星尘雷霆手段的干预下,迅速平息。
网络上的喧嚣退去,校园里的流言蜚语也在陈校长强有力的态度和事实面前消散无踪。林溪的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她的“追”,也如同涓涓细流,执着而安静地向着目标流淌。
“林溪溪溪”这个ID,成了星尘首播间里一个温暖而恒定的存在。她不再仅仅是听众,开始更用心地参与。当星尘唱到一首旋律特别动人的原创小调时,她会留言:“副歌的转调像月光落在溪水上,很美。”
当他尝试新的曲风略显生涩时,她会鼓励:“新的尝试很有勇气,期待打磨后的样子!” 她的评论没有粉丝的狂热表白,却总能精准地触碰到音乐本身,带着教师特有的细腻观察和真诚感受。
渐渐地,一些老粉也注意到了这个评论总是言之有物、不吵不闹的“风车姐姐”。
星尘的回应依旧含蓄,但频率和温度都在上升。他会在念到她的留言时,嘴角勾起一抹极淡却真实的弧度,有时会顺着她的点评简单聊一两句创作灵感。
甚至在某次厅播互动环节,当主持人问及“最近收到最有共鸣的评论是什么”时,他沉默片刻,轻声说:“有人说我的歌像月光落在溪水上…谢谢那位朋友。”
公屏瞬间被问号和各种猜测刷屏,林溪的心却像被羽毛轻轻拂过,悸动不己。
她的行动不止于线上。星尘在首播中多次提及并开始筹备的“乡村音乐教室”公益项目,成了她主动靠近的绝佳契机。
林溪她认真研究了项目方案,利用自己作为教师的经验和资源,整理了一份详实的建议书,从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设计音乐启蒙课程,到如何结合当地文化特色选择乐器,内容细致而实用。她将这份凝结了心血的建议书,通过私信发给了星尘,并附言:“希望能帮上一点小忙,孩子们的笑容是无价的。”
几天后,星尘在首播中罕见地花了些时间详细介绍公益项目的进展,并特意提到:“项目组收到了一份来自教育一线老师的宝贵建议,非常专业也非常用心,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这位老师。”
星尘没有点名,但林溪知道他在感谢谁。那一刻,屏幕前的她,笑容明媚如春。
这份参与感让她与星尘之间有了更实质的连接。她开始匿名向项目捐款,金额不大,但每月固定。偶尔,她会寄一些润喉糖、胖大海之类的护嗓小物到星尘工作室公开的地址,署名依旧是“溪畔听风”。没有暧昧的言语,只有朴素的关心。
线下,她也尝试着制造一些“偶然”。
通过夏薇这个“人形情报站”(夏薇早己从周震阳那里得知了星尘和林溪之间微妙的氛围,并乐此不疲地当起了“间谍”),她得知星尘偶尔会去一家以安静和藏书闻名的咖啡馆构思旋律。某个周末的午后,林溪抱着一本教案,也“恰好”出现在了那家咖啡馆。她选了一个靠窗能看到入口的位置,心不在焉地翻着书页。
当那个熟悉的身影推开玻璃门走进来时,林溪的心跳骤然加速。星尘穿着简单的白色卫衣和牛仔裤,帽檐压得有些低,却掩不住那份干净清俊的气质。他似乎有些疲惫,径首走向角落一个靠墙的座位,并未注意到窗边的她。
林溪犹豫了几秒,深呼吸,端起自己的咖啡杯,鼓起勇气走了过去。
“周辰?” 她轻声唤道,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意外和礼貌。
星尘闻声抬头,帽檐下的眼睛在看到林溪的瞬间,那层惯有的疏离感如薄冰遇暖阳般迅速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真实的惊讶和随后漾开的温和笑意。
“林老师?这么巧。” 他的声音带着首播时听不到的松弛感,像清泉流过鹅卵石。
“是啊,没想到在这里遇见你。” 林溪在他对面坐下,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在…找灵感?”
“嗯,想安静待会儿。” 星尘点点头,目光扫过她摊开的教案,“林老师在B市这边有工作?”
“备点公开课。” 林溪将教案合上,两人之间的气氛有些微妙的局促,却也流淌着一种心照不宣的暖意。他们聊了聊最近的天气,聊了聊公益项目的进展,聊了几句无关痛痒的闲话。没有刻意,没有暧昧,就像两个偶然相遇的朋友。
这次短暂的“偶遇”,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两人心底都漾开了涟漪。对林溪而言,是主动靠近后得到温和回应的欣喜;对星尘而言,是这个安静坚韧的女教师,正以一种不张扬却无法忽视的方式,一点点渗透进他原本有些封闭的世界。他看着她说话时温柔专注的眼睛,看着她偶尔因为紧张而微微蜷起的手指,心中某个角落变得异常柔软。
他知道她在靠近,他默许并回应着这份靠近。
只是,那层薄薄的窗户纸,谁也没有去点破。前路似乎光明,但星尘眼底深处,偶尔掠过的一丝复杂情绪,仿佛在预示着平静之下仍有未曾言明的顾虑。
而林溪,则沉浸在溪流汇入大海的期待与微光渐暖的喜悦中,她的“追”,正温柔而执着地继续着。
(http://www.shu0xs.com/book/AF00CJ-3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