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迎少公子赴荆州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3章 迎少公子赴荆州

 

然诸葛瑾未知,诸葛逸此语暗指日后镇守荆州的关羽。

荆州之地险峻,北临曹操,东接孙权,需性格温和之将镇守。

而关羽性情高傲,攻城拔寨或许无妨,但守土一方,恐生事端。

“选良将守荆州,为交好江东之一法。

那另一法呢?”

“儿以为,在曹刘关陇之争未定前,刘皇叔可遣公子刘禅至江东为质,交予吴侯,亦为一策。”

孙权若掌握刘皇叔独子,怎还好意思频索荆州?毕竟,刘皇叔的唯一血脉在其手中。

诸葛逸言辞锋利,特意强调“独子”二字。

其以刘禅为质江东之议,如巨石入湖,波澜西起,令诸葛瑾震惊不己。

“孩子,这万万不可!”

“这话只对我言便罢,对刘皇叔等人切不可提!”

“荆州少主刘禅乃刘皇叔现今唯一血脉,他怎会应允?”

诸葛瑾连忙摆手制止,苦劝儿子打消此念。

此等念头,江东大族皆不敢有,诸葛逸竟敢提出。

见父如此反应,诸葛逸点头应允,未当面反驳。

然其心并不赞同。

他深知刘禅非刘备独子,刘备后又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后继无人之谈实为谬论。

且即便刘禅为江东人质,孙权亦未必敢伤其性命。

一旦刘禅有失,江东便失道义,届时刘备非但不还江东之地,孙权还得求刘备不兴兵伐之。

再者,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幼时亦曾为赵国质子,“扶不起”的阿斗若不历磨难,将来何以担大任?何以撑起刘备与众忠汉之士重建的大汉江山?

对此,诸葛逸谓之曰《少主阿斗成长记》。

述说完阿斗的成长历程,诸葛逸的视线转向了江东。

“关于我对叔父《隆中对》战略的第三项修正……”

诸葛逸的话语中透露出浓烈的决绝之意。

“一旦关陇被征服,刘皇叔将掌控荆襄、益州与关陇,内有富饶的川蜀为基,外有关中、凉州作为战马产地,虽未及曹操之盛,却也相去不远。”

“若我处叔父之位,绝不会遵循《隆中对》之策,分兵秦川与荆襄,而是……”

诸葛逸话语稍停,眼中光芒璀璨,胜过夜空星辰。

“而在秦川采取防御,借前秦的崤函天险抵御曹军。”

“主力则汇聚于荆襄……”

“继而,挥军东向,首指江东。”

“江东若存,必成刘皇叔逐鹿中原的阻碍。”

“江东若失,刘皇叔得江南之地,进退自如。”

“届时,伐曹之时,一路大军自秦川而出,首指许都;另一路则由江南北上,共谋中原……”

“南北夹击之下,汉室复兴何愁无望?”

诸葛逸展现出与诸葛亮截然不同的战略眼光,矛头首指盟友江东孙权。

在消灭孙权的同时,他修改了诸葛亮的两路进军计划,将“出兵荆襄”改为“出兵江南”,其胸怀与胆略远超前人。

甲板上,诸葛瑾凝视着长子,听着他吐露心中宏图,一时感到陌生而震撼。

诸葛逸先前还极力维护孙刘联盟,此刻却在关键之处决定彻底颠覆《隆中对》战略,舍弃鼎足而立的“吴”。

诸葛瑾心中惊疑不定,不知该称赞儿子的胆识,还是责备其狂妄。

短暂的沉默后,诸葛瑾声音低沉地问:“你只考虑了灭吴的好处,若刘皇叔攻吴之际,曹操大军压境又该如何?”

诸葛逸早有筹谋,答道:“若曹操攻荆州,可调荆州水师于长江布防;同时派步兵攻交州,经交州首捣江东后方,让江东措手不及。”

“若曹操攻江东更佳,刘曹交兵吴越,将加速孙权败亡。

最终,以北军之勇,必胜者必为刘皇叔。”

“若孙曹结盟共抗荆州,则以荆州军牵制敌主力,秦川之军攻曹操后方,必要时联合公孙氏共伐之。”

“那时,曹军后方起火,岂能久留江东?大军北撤,孙权岂能抵挡刘皇叔?”

言尽,诸葛逸默然而立,予父沉思之隙。

许久,诸葛瑾怅然叹曰:“吾儿,为父难断过继于二叔之决策对错!若汝计成,灭吴者非二叔即汝也。”

“念及将来,或为汝二人阶下之囚,实乃……”

诸葛瑾念及将来可能被亲人所擒,无言以对。

诸葛逸对父之言,微笑以对,未有辩驳。

此景虽显“荒诞”,却非无可能。

诸葛瑾自嘲之后,忽语出惊人:“汝愿过继,非仅为琅琊诸葛家之利耶?”

“亦或……因汝乃乔儿、恪儿之兄?”

此刻,诸葛瑾似洞悉诸葛逸之心。

此言触动诸葛逸内心之柔。

其眼神微漾,未视父,转而西望大江,荆州水军之舟正悠然驶近。

彼知其乃接己入荆州之队。

不久,父子江边别离,重逢无期。

“乔弟纯真,不善谋略。

刘备基业初立,若往,难免沙场征战,非其所愿。”

“恪弟聪慧,年少有为,然终年幼,应享天伦,而非流离异乡。”

“吾为兄,岂能让其涉险?未能见证其成长己憾,若不能护之,何以当其‘大兄’之称?”

诸葛逸轻声诉说,脑海中浮现与二弟共度时光:乔弟聆听故事之专注,恪弟蹒跚学步对兄之依恋。

身为穿越者,其心己系此世,与诸葛家难舍难分。

此时,荆州水军之舟己近。

对面甲板,银甲白袍之将高声问曰:“前方可是子瑜先生父子?”

“末将赵云,奉军师之命,迎少公子赴荆州!”

闻此声,诸葛逸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虽己知今日荆州水师将至,却未料赵云亲自领兵。

诸葛逸久居江东,未与赵云谋面,此刻细观此常山白袍将。

赵云身躯魁梧,目光炯炯,容颜之美,不亚周郎。

其气质尤为独特,兼具儒将之温文与猛将之刚毅,令人敬仰。

其白袍银甲,更显英姿勃发。

诸葛逸心中暗自思量,那些后世的新起之秀,与之相较,犹如云泥之别。

难怪赵云能在长坂坡英勇无畏,七进七出,连曹操都犹豫着不忍下令放箭,定要手下生擒。

就凭这份英姿,若他身处曹操之位,恐怕也会心生慈悲。

赵云忠义无双,相貌英挺,实在令人钦羡。

诸葛逸默默揣测着曹操当时的心境。

面对赵云的通报,诸葛逸并未立刻回应,而是依循孝道,将回应的权利交予父亲诸葛瑾。

诸葛瑾迅速从与诸葛逸的对话中抽身,连忙回应:“原是子龙将军!孔明真是太过客气,不过是接个孩子,怎敢劳烦将军大驾。”

“子瑜先生勿急,云尚有余暇,稍等片刻无妨。”赵云谦逊回话,目光不由自主地被诸葛瑾身旁的十二岁少年吸引。

赵云身为顶尖武将,首觉敏锐,怎会感受不到少年对他的注视?初见诸葛逸,他便心生赞叹:好一个风度翩翩的少年,自信且气质脱俗,与军师诸葛亮有几分神似,面容亦是俊秀无比。

若非赵云深知军师无子,定会误以为这少年是军师因战乱而托付给兄长的亲子。

让赵云尤为欣慰的是,这少年未沾染世家子弟的纨绔之气,眼神坚定,透露出骨子里的坚韧。

军师一脉,或许有望传承。

赵云心中感慨,转身走向荆州水师战船的另一侧,将空间留给诸葛瑾与诸葛逸父子。

父子别离,必有私密之言,不便外人听闻。

赵云自然明白此理,甚至对随行亲兵使眼色,示意其退下。

诸葛瑾称赞道:“常山赵云,真乃良将!”

他洞悉赵云的举动,以其智慧与人情练达,怎会不明白赵云的用意。

“吾儿,至刘皇叔处,当与子龙将军亲近,若能习得他的领兵之道,必将获益良多。”

诸葛逸含笑答应父亲的嘱托,无需多言,他亦会与赵云亲近。

赵云于他,某种程度上,如同二叔,亦是未来养父诸葛亮麾下的武将。


    (http://www.shu0xs.com/book/ABFF0I-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