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外卖帝国与“预制”的幽灵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56章 外卖帝国与“预制”的幽灵

 

重生前,她赵桂香那家小小的早餐店,也曾面临过同样的困境——早高峰汹涌的人潮,让她一个人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

后来,她咬牙加入了“外卖平台”。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喜悦之后是更深的恐慌:包包子、炸油条、熬豆浆……所有工序都必须在清晨几个小时内完成,否则根本无法应付蜂拥而至的外卖订单!

为了生存,她不得不做出妥协和改变:

馅料预制: 头天晚上就将肉馅调好味,蔬菜切丁焯水,密封冷藏。

清晨只需快速组合包制。

半成品加工: 豆浆提前熬好基础底汤,早上只需加热并根据订单添加糖或配料;油条面坯提前一晚和好醒发,清晨只需擀切下锅。

标准化流程: 将复杂的工序拆解,每一步都精确时间,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单人效率。

冷藏是关键!

冰箱,是这一切的基础保障。

然而,“预制”在那个时代,却是一把双刃剑。

网络上充斥着对“预制菜”、“料理包”的口诛笔伐,认为其失去了“锅气”,牺牲了健康。

赵桂香也曾挣扎过,但面对房租、成本和汹涌的订单,她最终选择了妥协——在保证基本食材安全和口味的前提下,适度提前准备部分半成品,以换取生存空间和喘息之机。

“预制……”

柳莺儿喃喃自语,指尖无意识地着玉佩冰凉的边缘。

这个词在宋代,简首是天方夜谭!没有冰箱,没有真空包装,没有防腐剂(即便有,她也绝不敢用)……如何在炎炎夏日,让食材提前处理,还能保持足够的新鲜和安全?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放弃?

坐等品质下滑,生意凋零?

绝不!

骨子里属于赵桂香的韧劲和属于柳莺儿的骄傲,让她无法接受这个结局。她必须找到一条属于宋代的路!

柳莺儿再次将自己关进后院那间相对阴凉的小屋,如同闭关的苦行僧。

这一次,她翻阅的不再仅仅是食谱,还有搜罗来的农书、医典、甚至杂记,寻找古人应对食材保鲜的智慧火花。

冰鉴玄机: 硝石制冰虽昂贵且不易保存,但并非无解。

《周礼》便有“凌人掌冰”记载。

汴京富户乃至宫廷,皆有深挖地窖藏冰的习惯(冰窖)。能否联系可靠的冰商,每日定量购入,专用于保存最娇贵的半成品(如虾仁、鱼片、特定馅料)?

设计更合理的冰鉴(木制冰箱),分层存放,减少冷气流失?

盐渍风干: 这是最古老也最可靠的方法。鲜肉切薄片,用炒熟碾碎的花椒盐、少量黄酒仔细揉搓腌制,再悬挂于阴凉通风处风干一夜,即成类似“风吹肉”的半成品。用时只需稍加清洗,快火煸炒,咸鲜韧香,别具风味。笋干、菌菇等山珍,本身便是脱水保存的典范。

油脂封存: 熬制纯净的猪油或熟菜籽油,冷却后呈雪白固态。将调好味的肉馅或不易变质的熟食(如卤豆干丁),趁热倒入小陶罐,再缓缓注入温热的油脂,首至完全淹没食材。油脂凝固后形成密封层,隔绝空气。需用时,挖取所需,油脂亦可再利用。此法可保存数日。

酸渍发酵: 借鉴泡菜、酸豆角的原理。蔬菜(如萝卜、豆角、嫩姜)切丁或条,用凉开水加盐、少量黄酒、花椒、野山椒(茱萸果替代)调成简易泡菜水,密封于洁净陶坛中,置于阴凉处。一日内可成清爽开胃的“跳水泡菜”,是夏日凉拌菜或点缀提味的佳品。

高汤凝冻: 精心熬制的骨汤、鸡汤,撇净浮油,滤清杂质,倒入浅盘使其自然冷凝成冻。如同天然的“浓汤宝”,密封于冰鉴中。需用时,取冻块入滚水化开,瞬间可得浓郁高汤底,省去漫长熬煮时间。此法尤其适用于需要快速出汤的面点、羹类。

天然防腐: 充分利用姜、蒜、醋、酒、花椒、桂皮等天然香辛料的防腐杀菌作用。在腌制、拌馅、制作酱料时,合理增加其比例,不仅增香提味,也能一定程度上抑制细菌滋生。

柳莺儿又开始思考起如何利用外卖和预制这种方式来进行营生。


    (http://www.shu0xs.com/book/A0HHIA-5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shu0xs.com
书灵小说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